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改革与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校园环境,都变得十分的复杂,这导致大学生的所承受的压力逐渐加重。当大学生长期处于压力的逼迫下,未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与释放,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改革与创新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与改革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患有心理健康障碍的人数逐渐增多,这导致退学、休学甚至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如何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就成为各大高校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工作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也普遍,进而导致一些不良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于是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如:(1)日常心理咨询、(2)心理健康教育机制、(3)大学生心理危机排查等。一些高校主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托付给班导,或者是发放心理调查问卷,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班导的工作压力加大,而且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非常的理解,所以只能够将上级发给自己的文件转发给学生,让学生加以学习[1]。另外,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大多数学生都抱着一个应付的心态,所以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较低。而在课堂教育方面,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是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开始,或者通过讲座的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教师的专业性不强
  现如今,我国有一些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以期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以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向社会。但是,高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当然,也有一些高校会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是大多数高校都是对班导或者其他教师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然后让他们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这些教师没有经由系统的专业训练,所以心理学知识以及技能等不够扎实,对于心理辅导的方法以及内容不够熟悉。如此,就会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低与其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体系较为完善,就能够使大学生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我国一些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尚不完善。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为主:专家讲座、选修课、心理咨询等,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之中。这样一来,教师缺乏课程的指导,只能够凭借自己的摸索去进行教学,通过在网络中搜寻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频来自我学习,这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的养成[2]。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改革与创新研究
  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予以完善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想提升其开展效果,就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予以不断的完善。因此,各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实行校领导负责。另外,需要将这项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工作规划之中,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确保这项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訓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这极大的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要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团队,为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基础。而要想实现这一点,高校可以在社会中聘请心理专家到校指导,可以由专家来对学校教育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并逐渐形成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这一局面。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这样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宗旨,要从优化学生心理机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着手。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不能够当学生有心理危机,或者是当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才进行干预。而是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长以及成功,对他们进行最根本的感染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突出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要突显“生命关怀”的特质[3]。
  3.转变课程授课模式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许多教师都是倾向于“讲”,更重视对“知识点”的讲述。这样就导致课堂教学非常的枯燥。因此,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体验式、感悟式的课堂。换而言之,教师需要由以往的关注教材变成关注学生,要由以往的关注知识传递转变为关注情感沟通。此外,还需要由以往的关注知识掌握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一个人,要教会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这样一来,才能够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以上述原则为知道原则,追求重感悟、重实践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以及感受,分享给自己成功时的喜悦。如此,就能够使学生消除厌学的心理,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随着大学生所面临的各方面压力逐渐加大,使得他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积极的应对社会的变化。因此,各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以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育工作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等等。因此,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高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予以完善;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并转变课程授课模式。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学生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
  [2]陈花兰,云芸.积极心理学取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品牌研究.2015.
  [3]蒋蓉.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拓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