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阶段,作为起始学科的化学,它具有知识性、新奇性、实践性、再创造性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创设学习情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认真思考、不断探索,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会学、乐学、学好,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探索情境 实践情境
一、以认知“矛盾”创设探索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此都可以用来设置教学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学生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如,在学习“分子”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100+100=?”,对于初中生来讲,这个问题显然是过于简单。然后我再问“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是200ml吗?”让学生思考几秒钟后,让其中一个学生演示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的实验。由于这个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发生了矛盾,强烈的求知欲望便油然而生,从而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新知识的学习便在一种良好的情境中展开。
二、以让学生“动”起来创设认知情境
为了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 ,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如,在讲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一节时 ,我设计如下情境:两个学生或四个学生分别扮演两种不同的物质,然后化合成一种物质的过程;一开始学生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动的演出,渐渐地有的学生自己慢慢的体会到了它的实质,便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排练出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形体表演啦。甲同学说“我是一种单质”,乙和丙同学牵手走上讲台说“我们是一种化合物,我们是密不可分的”,这时候甲同学飞快的走过去把乙同学从丙同学身边拉出,自己和丙手拉手说“我俩组成一种新的化合物”,丙同学一脸无奈的说“现在我是一种单质”。学生们看到他们的表演,开心的大笑,在笑声中理解了置换反应的定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在表演中学习”,在“做中学”,教师指导学生们课下用硬纸板、用橡皮泥自己制作小的分子模型;课上玩自己制作的分子模型,拆分组合好的分子模型,然后塔建新的分子模型,体会“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体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道理;另外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观察丰富多彩的图片,获得更多化学上的感性知识,加深對化学中比较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以“实验”创设实践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趣味性强的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如,我在讲绪言时,一开始就表演了不用笔写字,而用喷壶将稀氢氧化钠溶液喷在白纸上,纸上立即显出了红色的“化学世界,奥妙无穷”四个字,学生很惊奇;接着我又表演了“茶水变墨水,墨水变茶水”、“玻棒点灯”等有趣的试验,这些引人入胜的化学试验,起到了拨动学生心弦,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在学习“二氧化碳熄灭高低两蜡烛火焰”时,收集两小瓶二氧化碳,先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下层火焰,而上层蜡烛继续燃烧,后再用另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上层火焰,让学生自我发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四、以“用”创设生活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趣味性强的问题则更能提高学生思维的觉醒水平,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吸取、贮存知识的能力。将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设计成相应的教学情境,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学习“空气”时,我向学生介绍世界上著名的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介绍“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等社会问题,学生听后自然的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产生爱护空气、保护环境、学好化学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的愿望。学习《燃烧和灭火》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几幅动画: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了;堆放杂物的纸箱子着火了;汽车着火了;森林燃起了熊熊大火。面对这些生活情境,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纷纷提出了――用锅盖盖灭;用水扑灭;用灭火器扑灭;把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照同学们所说,我演示了预先设计好了的游戏,当看到熊熊燃烧的大火被自己“扑灭”了。学生们为自己成为“英雄”而欢呼雀跃。在学习了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之后,我请同学们为自己家的冰箱设计一个“冰箱除味袋”或自制一个简易的净水器。学生们纷纷动手动脑,相互合作,将知识活学活用,得到了家长的赞扬、奖励,更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课堂教学中,以“矛盾”、“动”、“实验”、“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学而有用”,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