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面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地方院校需要建立“产业链—专业链—人才培养价值链”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对地方产业规划的分析,找出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定向需求,调整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输出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估。建立持续循环的信息汇集、传导机制,最终形成整个高等教育价值链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地方院校 人才培养 产业对接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对接的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关键在于为区域经济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伴随2018年山东省提出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的“十强产业”规划的实施,对于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必须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保证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政府主管部门、高校、企业应当在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同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产业需求。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讲,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从对接产业发展到循环改进,从数量到质量,从就业到人力资本价值体现的全面创新和提升。[1]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对接的理论依据
  潘懋元教授和邬大光教授在《我国发展地区性高等教育的理论探讨》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指出有些地方高校“忽视了高等教育地方性的主要价值就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刘志鹏认为“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应该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在所有的定位中,人才培养类型与层次定位、服务区域定位(即高校服务区域范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价值链的含义可以概括为:第一,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如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估等;第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增值,如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就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第三,价值链不仅包括专业培养的内部活动,而且还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外部活动。[2]
  三、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对接的实现标准
  为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地方本科院校在“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这一过程中应当实现“三层对接一个循环”,三层对接是指:(1)专业数量对接产业,例如根据山东省十强产业分布确定所需的专业种类、专业数量,这是最基本的数量对接;(2)专业对接产业点,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设置的专业对应产业链的不同产业点,这是第二层次数量的对接;(3)人才培养质量对接,结合毕业生信息反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与企业行业需求的对接。
  三层对接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入口和出口的信息匹配。其信息来源包括:(1)政府、产业、企业对于省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的指导性要求;(2)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产教融合等措施,实现人才培养合理增值;(3)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评价;(4)政府、产业、企业、高校信息收集、汇总、内化、反馈,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个循环是指在三层对接实现的基础上,将各环节信息和数据循环反馈至政府主管部门、高校、企事业用人单位、生源单位,以此提升政策制定、产业规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招生报考等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
  通过三层对接一个循环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同时有效避免专业的重复设置和人才培养同质化,发挥不同类型高校的自身优势,以人才培养的蓝海战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对接的改革模式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逐步分解,逆向倒推,通过“行业发展倒推专业设置”“企业需求倒推课程内容”“岗位职责倒推能力培养”,地方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首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其次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与产业对接的衔接点,具体包括:
  1.“流程再造,体系重构”的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学校定位―专业定位―毕业要求―可考核指标点―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的改革路径,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关键要素进行系统设计与优化,构建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三维设计,精准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生成长的时空分布,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余活动)和自我成长体系”的三维空间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3.“四級监控,精致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校级质量监控系统、院(部)级质量监控系统、系(教研室)级质量监控系统、教师级(课程嵌入式)质量评估系统”组成的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用课程质量标准引领课程教学的精致化,用课程内容对可考核指标点的支撑矩阵实现课程知识点的细致化,用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实施计划实现课程学习成果化,用课程对可考核指标点的支撑达成度保障课程实施有效化。
  4. “五位一体、全员参与”的全面育人格局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全天候”育人格局。全校教师、职工、管理人员多方参与,从学生生源入口开始,直至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进行全过程培育。
  人才培养结构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必须要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统一,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院校居于关键性位置,这是转型发展的核心使命。因此,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进行不断地优化调整。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其“教育与训练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邬大光,潘懋元.我国发展地区性高等教育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0,(3)
  [2]孔宪香.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J].理论学习,2017,(10)
  作者简介
  张雪军(1973—),男,汉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