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思维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思考成果的愿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思考是思维的核心,思维要具有先进水平。这是学生根据现有知识和经验寻求新关系并找到新答案的思维过程。有创见的思维可以称为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学生创新的点点“火花”得以充分的燃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教学办法。
  利用知识迁移培养正向思维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高度活跃的情况下突然悟出一个新道理。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加一点”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點或相关联的知识点,自行讨论、实验和研究,通过探究的方法以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需要进位的、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笔者先出示一道不需要进位的、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23×3,让学生计算,然后要求学生将乘数改为任意一个比3大的数,再计算,学生在计算中发现新题目在计算时个位数相乘的积超过了10。怎么办?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或凝神思考,或埋头计算,急于解决问题。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思考后,组织他们小组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对各自不同的想法、做法,进行分析,判断正确与否,判断是否简便、合理。学生在研究中得出多种解答的方法,如23×6可以转变为20×6+3×6=138;再如,23×9,9乘3得7,向十位数进2(即2个10),然后再用9乘20得18个10,加上前述的2个10,得20个10,最后得207。经过对几种方法的比较,大家确定了最为简便合理的计算方法: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通过验证,证明适用于所有的同类计算题。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明白了计算方法,也感受到了探究和成功的快乐,学到了探究规律、发现新知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其中也包含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反问与质疑训练逆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样,往往能引发学生新奇、独特的想象,取得突破。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见解,提出反向的质疑,或进行反向证明,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在判断81×72= 5522的积是否正确时,有的同学提出再计算一遍,有的同学提出可以用除法验算。但有一位同学则提出不需要再计算一遍,完全可以利用估算的方法:80×70=5600,而8 1×70>5600,所以这道题肯定是错误的。对这一回答,笔者大加赞赏。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大胆表达不同意见、勇于逆向思维的习惯。
  注重一题多解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在思维上注重多向训练,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笔者体会较深的是“一题多说”的方法。目前,数学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对算理的描述和表达,借助这一载体,笔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的题目。如“苹果比梨多多少筐?”还可以表述为:
  (1)梨比苹果少多少筐?
  (2)苹果和梨相差多少筐?
  (3)苹果减少多少筐和梨同样多?
  (4)梨增加多少筐和苹果同样多?
  虽然都是求相差数,但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这不仅促使学生对“求相差数”含义的理解更拓宽了,而且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阐述问题。
  另外,一题多解也能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但会单向思维,而且善于多向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笔者往往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道题,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找到最为简便的方法。这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特别适用。在教学中,既不局限于教师的教,也不局限于书本,而是“看谁做得对”,“看谁的方法多”,“看谁的方法巧妙”。例如:甲、乙两车从A城开往B城,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比甲车迟开2小时,结果两车同时到达B城。已知A、B两城相距180千米,求乙车的速度。在解题时,可以先求出甲车从A城到B城所用的时间,再根据甲车比乙车多用2个小时的关系,求出乙车从A城到B城所用的时间,最后求出乙车的速度,列式为:180÷(180÷30-2);也可以根据乙车从A城到B城所用时间,和甲车开了2个小时后所行路程所用时间一样的关系,列式为:180÷[(180-30×2)÷30]。一题多解也可以列在应用题补充问题中或补充条件后。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有心而为之,并且要持之以恒。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其中有的还只停在理论上;有的在实践过程中,感觉还不够全面,这些都是今后笔者需要继续思考和实践的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心小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3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