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作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的习惯,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和深刻性,这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也是大有裨益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天地广阔,语文老师大有可为。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一、在汇报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儿童的质疑能力不容忽视。
  记得在唱歌曲《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时,同学们说老师现在已经见不到一分钱了,为什么还要唱这首歌呢?如果马路上没有警察叔叔,怎么办呢?如果打车送到警察局花了超过一分钱,岂不是赔了?想想还真是有一定道理。童言无忌,童心无拘,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让我们敬畏,更需要我们的呵护。
  试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若是缺失了批判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只是在简单的给予与接受中重复是多么可怕的事,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重任。我规定在预习每一节新课时,都让孩子们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写下百思不得其解的好问题,这一做法使得孩子们的预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孩子们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很多我们承认都觉得很有道理的问题提,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们提出: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再如:学习《普罗米修斯》时,有的同学就提出:大力神并不能真正解救普罗米修斯,除非得到宙斯的默许,否则还会被抓回来的。学习《中彩那天》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不归还那部车子也无所谓,因为毕竟库伯先生很有钱,不在乎这辆汽车,有的同学认为库伯不够意思,对朋友不够大度。后来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确了物质财富只能让人快乐一时,而精神财富却可以带来永久的满足。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老师针对学生汇报的易出错的逻辑矛盾和充满悖论性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识别真伪,说出正确的根据和错误的原因,就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批判精神。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辨析是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批判性。教学《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时,我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完课文,我让同学们再回头读一读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话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
  “同学们,联系向导说的话,你有什么问题?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正方“赞同”,反方“反对”。”请大家讨论。
  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此时已不需要我点名发言了。有的同学说:“我同意向导的做法,如果不救小海龟,它就会被贼鸥吃掉,那是多么残忍的事啊!“;“我也觉得向导的做法是对的,因为面对作者及同伴的焦急、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那么多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他完全可以解释给大家听。";“也许他是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向导,他怕我们回去以后和别人说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所以做出了违背自然的事”。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真是“仁二者见仁,智者见智”。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老师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逻辑矛盾和充满悖论性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然后引导学生识别真伪,说出正确的根据和错误的原因,就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批判精神。
  三、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的重要价值。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便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如我在教学《春》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然后把这部分内容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汇报一下。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二十分钟后,好几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收获。有用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描绘出五幅图画的;有几名同学还到前面表演了孩子们的嬉戏;有两名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等。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样给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的讨论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有时候,教师要站在语文素养提升的高度,把握年段和教材特點,设置一个主题或者专题让学生进行深层的探究。既可以让学生阅读同一个作家的一系列作品,然后对这个作家的写作风格进行比较;也可以就同一个主题、同一个类型的文章,对比不同作者的写作手法……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四、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经倡言:“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没有经过脑力激荡,所有的道理都不会真正进到心里。为此,教师要改变课堂中的“刺激变量”,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如何让学生的写作具有创新性呢?如学生写《我的妈妈》,基本上都是赞美妈妈是如何如何不辞辛劳地关心我,照顾我,然后就是自己生病了,妈妈跑前跑后地悉心照料。这固然没错,但缺乏个性,分不清是谁的妈妈。我对学生说,大家写的妈妈都一个样,可我想看到与众不同的妈妈,你能否换个角度写出妈妈的特别之处。学生再次回到生活中观察、思考,交上来的作文便有百花争艳的感觉了:《逛街达人》《妈妈减肥记》《妈妈今年‘十八’岁》《夸夸我们家的大厨》……“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妙趣横生的语言让妈妈的不同形象跃然纸上。相信这样的训练多了,久而久之,学生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就会养成,思维的品质也会随之提高。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一以贯之,循序渐进,便一定会到达美丽的彼岸。
  (天津泰达实验学校  3004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9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