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四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引导解疑释惑,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疑点”进行解疑释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
师:如果基于整体的视角展开分析,“隐者”是否真的存在?是一个真实的人吗?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
生:如果没有“隐者”的存在,为什么诗人还会“问童子”?而童子也不会言“采药去”。因为具备人物以及真实的对话,能够验证隐者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
师:在这首古诗中,“隐者”实际上并未真正出现,那么大家能否根据古诗中的内容猜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一定是一个世外高人,就像当初的诸葛亮一样,在未出山之前始终过着闲情惬意的生活。
师:你能否基于诗中的内容以及诗中所出现的人和物进行推断呢?
生:首先体现在优雅且极具情趣的生活环境上,周围具有青翠的松柏,也有洁白的云朵,还有可爱的童子,这些都能够用于反衬“隐者”的身份及形象。
对于这首古诗而言,语言简单,内容浅显,而且不存在过多的生僻词语,仅仅是描绘诗人和童子之间的对话。那么对于如此简单的古诗而言,为什么没有将其编排于中低学段,而将其置于高年级的教材中呢,很显然,这首古诗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其次,当诗人寻访未果之时,为何选择用“云”“山”“松”“药”等景物推动情节发展呢?其后是否还具有更深层面的意境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诗歌意境,透过文字表象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并融入批判精神,既能够实现对诗歌的多元解读,又能够从中获得个性化感悟,教学效果显著。
二、引导质疑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力途径。所谓质疑应当是有疑而问,而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会质疑,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也会质疑,显然这种形式的质疑并不存在较高的价值。由此可见,教师提供恰当有效的引导必不可少,既要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又要能够立足于文本主题、人物形象和情感以及情节结构等诸多层面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思维的价值。问题是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开展更深层面教学的有效突破口,能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最佳的契机。
在开始质疑阅读之前,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基础,以避免出现偏差。如,在教学《郑和远航》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根据要求展开质疑学习:“郑和是一个伟大的传奇人物,他曾经先后经历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与世界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做出了极为显著的贡献。通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立足于郑和的人物形象、航海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等诸多层面展开思考并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提炼出最具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如此,立刻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问题也源源不断地汇集于教师手中,教师也从中提炼出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研讨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把郑和远航的大船称为“宝船”?
(2)在远航的过程中,郑和与哪些国家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3)郑和远航时遭遇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4)郑和前后经历了七次远航,为什么文中只重点写了其中的一次?
(5)郑和远航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完成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以及整合之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展开多元的自主释疑活动,其中既包括小组讨论,又包括课堂辩论,直至将这些问题圆满解决。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的质疑热情高涨,由此也充分说明,教师所实施的教学举措非常成功。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问题都具有思考价值。质疑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需要基于质疑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化认知,这才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引导探究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实现自主架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准确把握文本,而且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各种和文本内容相契合的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批判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探究活动的纵深拓展。
如,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典型的交往互动性,目的是为了促进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两组情景图,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仔细观察,之后结合以下要求让学生自主完成故事讲述。
1.当渔夫降伏魔鬼之后,拖着渔网以及疲惫的身体,空手归家。他的妻子忙着织渔网,但同时又渴望了解其中的原因,请你为渔夫作出简短精练的叙述。
2.傍晚时分,渔夫将其他村民聚集在一起,绘声绘色地向他们讲述自己遭遇的故事,那么,如果你是渔夫,你又会怎样讲述这个魔鬼的故事呢?
学生经过简短的思考之后开始了交流:“今天出海捞鱼时,捞出了一个瓶子,打开这个瓶子,没想到放出了一个魔鬼,当它想吃掉我时我又把他骗回到了瓶子中,最后把瓶子扔回大海!”“今天捕鱼的时候,我遭遇了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拉出渔网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黄铜胆瓶,这个奇怪的瓶子上还用锡封住了口,我清晰地记得上面有一枚所罗门的印章。原来这只瓶子里面装的是魔鬼,因为我相信了他的话,把他放了出来,他还差点要了我的命,幸好我足够聪明想出一个好办法,又把他骗回瓶子中,然后赶忙将其再扔回大海……”通过交往互动,学生能够立足于渔夫的视角设身处地地展开合理想象,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深化,同时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渔夫的智慧。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往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学会争论,能够在争论的过程中萌发批判性思维意识,产生批判性思维。
四、引导创新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为精品佳作,所以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范例最合适不过,但是必须要“吃透”,更要“消化”。同时还不可一味地仰視它,这样的姿态才利于实现师生、文本以及编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可引导学生尝试思考:为什么基于个人的理解或者修改,反而会使其成为伤美的败笔?对于文本语言的表达而言,也应当如此,如果更换表达方式,就会发现原有文本表达所独有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表达形式的理解与感悟。
如,在教学《明天,我们毕业》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基于文本的表达方式对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学生的表达丰富多彩:“是您,在我考试失意的时候给予我安慰和鼓励;是您在我获得成功时,告诉我应当戒骄戒躁;是您,让我们从懵懂的孩童成长为充满智慧的少年。”如此丰富的表达,为什么作者在文本中没有继续列举实例呢?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详略得当的表达手法。其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教师可以以此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够将这句话写得更完整、更充实?能否借一个比喻对此进行续写?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您是大树,为我们遮挡风雨;您是海洋,托起的是我们满载希望的生命之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组织学生展开探讨,为什么在文本中仅使用了三个简单的词汇就组成了特殊的句式?我们修改之后的句子,是否存在不足?通过对语言实践的亲身参与,学生必然可以极为深刻地体会到文本语言表达之精妙。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点所在,既给予学生充足的批判性思维空间,也要为其搭建批判性思维的平台,更要指引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实现思维的有效碰撞,才能够自由地徜徉于语文学习的海洋中,才能从中体会到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9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