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课堂四声”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家刚发布不久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各个要素中,科学精神占了很大比例,且明确规定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包含理性思维、批判质疑与勇于探究。我校多年来一直非常注重“课堂四声”(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的培养,其中的辩论声与质疑声的践行直接关乎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本案例将以《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四声中落实批判性思维培养。
  在整套教材中,《生物与环境》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学生在三年级认识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结构特征、基本需求,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四年级开始认识人类的身体,知道繁殖对物种延续的重要,在过去两年里,学生分别单独学习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的一些生命特征;到五年级,开始综合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知道植物、动物都要依赖一定的非生物因素存活后,再认识到生物间也是彼此互为生存条件的。有了以上的积淀,继而为六年级“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本节课站在中小衔接的角度,为核心概念建构搭建台阶,在食物链“被吃”与“吃”的表象下,强调生物间的能量流动并渗透“生态位”的内容,对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本质、对建构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很有必要。以下将结合两个教学片段试做分析。
  片段1——在角色扮演中互驳,辩论掷地有声
  说起“食物链”,学生总是在讨论“谁吃谁”的关系上,很难想到食物链中的箭头代表了一种能量传递的过程。本片段展示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辩论与质疑中互驳,牵引出“能量传递”,引发学生对食物链的更深入的认识。
  师:如果我是一棵榆树,外界的土壤、水和阳光给了我能量和生命,那我凭什么让小甲虫吃掉?如果你是榆树,你愿意被甲虫吃掉吗?
  生:不愿意。
  师:如果你是甲虫,你愿意被麻雀吃掉吗?
  生:不愿意。
  师:我们一起做个角色申辩,你能不能把前边这个人说服?前边的人也可以反驳他。
  生:我是麻雀,我吃了甲虫我的营养也就多了一点。甲虫给我提供了营养和能量。
  生: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作为甲虫,我好不容易长大,凭什么被你吃掉?
  生:我认同你的想法,但也有一些质疑,如果我不吃掉你,我就不会生存,如果没人吃掉你们,你们也会越来越多,你们也会因为没有食物最后被饿死,所以我必须吃掉你们。而且我们也得被蛇吃掉了。
  师:作为蛇,你愿意被老鹰吃掉吗?
  生:我也不愿意被吃掉。
  生:我同意你的想法,我要补充,我是老鹰,如果我不吃你,你们就会越来越多,你们就会吃麻雀,麻雀就会越来越少,甲虫就会越来越多。到后来你们也会饿死,甲虫就会把榆树吃光。这是一连串的危害。
  全场掌声响起。
  生:我还有补充,我们从榆树说起,榆树给了甲虫能量,吃了榆树甲虫能量就会增加,麻雀吃了甲虫,有了能量就会更大更壮,然后再给蛇能量。
  案例分析:“角色申辯” 引发质疑,开启了一场辩论。在辩驳中间,学生逐渐发现食物链的本质在于能量的传递与交换。至此,食物链概念基本形成,模型也初步建立。
  在学生的辩论中,引发的深度思考迎来了全场的掌声,这个掌声不仅是赞许,更是思维的碰撞后达成的共识。课堂需要掌声。渴望鼓励和赞扬是每个人都渴求的,更何况孩子呢?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掌声,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和认可。这个掌声代表了孩子心里普适的价值认可,代表了孩子本真的善性,代表了他们对课堂的尊重。
  片段2——将“共识”推翻,质疑推进思维发展
  在全班学生都对食物链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后,通过“生态位”思想的渗透,引发学生再一次质疑,将原有“共识”推翻并重建,形成对食物链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师:我们已经对食物链达成了一个共识,接下来观察第三组卡片,摆画食物链。
  师:很多小组好像都摆成了这样三条食物链,有没有不同的?
  生:没有(所有学生都一致认为如此)
  师:你们确定准确无误?
  师:阅读以下资料,看看这些生物独特的饮食特点。
  学生阅读资料。
  生:我质疑,刚刚摆的不对!
  生:我也质疑刚刚黑板上的摆拼,花椒凤蝶只吃花椒科的植物。而刚开始讲的甲虫也不是普通甲虫,它是榆蓝叶甲,更喜欢吃榆树的叶子。
  师:那怎么修正一下?
  学生上前修正。
  师:大自然中,小动物们可聪明了,蝴蝶和蛾子一个在白天出现,一个在晚上出现,它们有共同的饮食爱好。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老师,我补充,这些小动物好像很有组织性,互不干扰彼此的进食时间。
  师:那对这张紊乱的食物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生:我不同意您的观点,我认为食物网好像没那么简单。
  师:怎么不简单了?
  生:请大家听我说,黑板上看着有些乱的一张网,其实里面很有规律,不同的小动物会分地点进食。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我同意他的想法,我补充,有的小动物还会分时间段进食。
  师:发现得好。那食物网是不是还是那么散乱?
  生:不是,我改变了我的想法,食物网是很有规律和顺序的,这些生物们太神奇了!
  场下报以热烈掌声。
  案例分析:教学片段中,附小独有的“四声”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激烈的辩论声让学生的认识无限接近真知。由最初的老师引导到学生的自我总结、推翻、再总结……是“四声”让课堂有着更严谨的思辨模式。从共识的达成到推翻,不断更替,“四声”让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一点点推翻与重建过程中,学生由此形成了更高、更深、更广的共识。信息爆炸时代,学生早已对一些科学现象形成了一套自我认知体系,在先前形成的科学概念基础上,课堂中的质疑声不仅深入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更可贵的是,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有效发展。
  我的思考
  (一)“四声”让科学推理变得有理有据。“课堂四声”能让科学推理变得更加有理有据,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好地认知发展。学生对于科学现象的感知不再是随性而想,所有的质疑、辩论过程都是建立在尊重事实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二)“四声”让科学课多了一种自由与尊重。科学中的质疑声,应该是敢于提出不同观点,更要有理有据地去为自己的观点申辩,但同时是在认真倾听了他人合理阐述后,愿意改变自己原有想法,尊重并接受他人意见。在这样一节课的尝试中,能够看到课堂四声带给学生思维的巨大转变,让原本朴实的一节课生动鲜活起来,批判思维、理性思不仅局限于单一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发展更有莫大帮助。总之,在教学中落实课堂四声,尤其是质疑声与辩论声,能够帮助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也更能够让科学课回归科学的本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