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人才培养 批判性思维先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期文章选自2018年举办的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中的一等奖获奖论文。本届论文征集活动主题为“科学教育: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
  摘要: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在生物探究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物探究活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初步探讨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关键字:创新批判性思维生物科学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谈到: “教育应该使每个人能够形成富有批判精神、能够独立进行个人决策的思想意识及能力。”这里的教育,尤其指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1]。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基金会把批判性思维作为21世纪美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特别是近年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探究课程属于“学做探究”的课程,具备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旨在让学生在学做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批判性思维与创新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个性思维品质,强调质疑、猜想、开放、求异和创新等,核心是不轻信,善于反思,独立思考[2,3]。批判性,并非全盘接收,也非全盘拒绝。信息时代,批判性思维是要根据所见、所听,综合评判、比较、分析、探索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甄选有价值的信息。创新是创造成果的外显和物化,想到新点子、找到新思路、发明新事物、提出新观点,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创新思维往往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钟启泉提到: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根本,离开批判性思维,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4]。对于中学生来讲,批判性思维的缺乏容易限制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被禁锢在“唯书是上,唯师是尊”的模式下。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教学的有力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建构和完善他们的思维创新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生物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生物探究课或生物探究活动以基于问题的课题或项目为载体,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开阔性,鼓励好奇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等,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1.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唤醒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
  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5]因此,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平易近人,不摆架子,真心对待每位学生,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时间、地点,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合作、交流、思考和感悟;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放松身心,积极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
  “神奇的泡泡水”是探究表面张力的活动。一上课,教师就自己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吹一个大泡泡,一堆小泡泡,一串长泡泡……学生看得情绪高涨,也跃跃欲试。教师鼓励学生一起玩,平时胆子比较小、不太活跃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了。这时,教师提出今天的探究内容:自己做泡泡水,看谁的泡泡水吹的泡泡又大又多。大家都很兴奋,自主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告知学生各种试剂的不同功能后,学生们就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当学生吹出第1个泡泡,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并且鼓励他可以尝试让泡泡维持得久一点。在这样平等交流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也不断被激发,乐于尝试改良泡泡水,活跃的思维推动探究越来越深入……
  教师通过不停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同时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才可能真正敞开心怀,勇敢质疑,勇于探索,敢于挑战,敢于表达自我。
  2.运用科学史素材,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
  批判性思维品质,是批判性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6]。生物科学史记录着生物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很多经典的生物学实验、重大的生物学发现是几代科学家共同探索、共同努力的成果。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胆质疑、勇于追求、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精神,是生物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重要素材。
  在介绍科学探究方法一课中,教师通过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带领学生重温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故事,他通过设计一次次改进实验,最终推翻了“自然发生论”,提出了“生生论”。巴斯德在追求证据、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发现真理。DNA双螺旋结构是人类文明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从米歇尔、埃尔特曼到卡咖夫、鲍林,再到沃森和克里克,最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并建立了模型。61年后,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人类存在新的DNA结构,并于2018年4月25日将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化学》期刊上,科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对DNA结构的探索。
  通过重温科学史、科学重大发现历程,学习科学家们大胆猜测、虚心求教、不断摸索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主动性、坚韧性和好奇心。
  3.精心设计对话式提问,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
  保罗认为,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2],可以刺激儿童的思考,引发对话式讨论。这种对话式提问,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师生在相互平等、善于倾听和乐于接纳的前提下发生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自上而下”的关系,而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对话式提问的关键是教师的提问。提问应注意从学生认知情况出发,具备一定的启发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計。   在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对照实验及实验的一些变量参数,教师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对话:①本实验中的实验对象是什么?②金鱼有大的、小的,长的、短的,你们认为可以作为实验对象的金鱼要符合什么条件?为什么?③一样大小的金鱼要选择几条?为什么?④研究温度对呼吸的影响,温度怎么选?为什么?⑤一种温度下需要测试几次比较合适?诸如此类,师生在相互启发中完成对话,对话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自我建构与发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平等对话,层层递进,促进学生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吸收和转化。有效的对话式提问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发展。
  4.实验中善于观察、主动思考,帮助建立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即习惯”[7]。一种好的习惯就是一种成功的自我教育方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进行实验探究时,应该善于发现观察到的现象,善于反省,善于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怀疑、反驳,提出有根据的观点,并进行验证。
  “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探究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褪色法”[8]的实验方法。学生提取了紫甘蓝、黄瓜、土豆等蔬菜汁液后,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滴定时,发现由于色素存在无法判断褪色程度。教师引导学生,怎样才能不干扰对结果的判断呢?学生积极思考后,有同学提出可以尝试去除汁液色素,有同学说是不是还有别的检测方法等。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分别尝试了活性炭、色母片、滤纸等材料洗脱色素,还积极查阅资料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并予以验证。
  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支持,实验观察时应认真仔细,由表及里,推断现象背后的本质。观察实验现象可以作为训练学生主动思维的载体,从而建立遇到问题时主动思考的思维习惯,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思考、辨析和积极修正。
  5.巧用认知冲突,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在学习者认知发展过程中,当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存在某些差距时,会引发他们心理产生矛盾或冲突。通俗地讲,当学生所见所闻与已有认知(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不同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教师抓住认知冲突的契机,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将疑惑转化为科学探究,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判断、综合等探究的一系列过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昆虫行为”实践探究时,班里有学生在路边看到一群蚂蚁在搬家,于是大喊“要下雨了” (已有认知:蚂蚁搬家,天要下雨),可是天明明晴朗着呢(现实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他跑来问我:“老师,蚂蚁搬家不是要下雨吗?为什么天还好好的?”我想了一下,告诉他: “你可以研究一下蚂蚁搬家的原因。”这位学生和他同桌开始了“蚂蚁搬家的秘密”的探究,他们假设食物、温度、湿度都可能让蚂蚁搬家,通过实验探究对假设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还有同学以为蜜蜂振动翅膀发出嗡嗡声,却发现蜜蜂停着翅膀不动时也会有嗡嗡声,于是开展了“蜜蜂发声的真正原因”的小探究。
  当学生认知结构发生不平衡时,教师在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处于不断的碰撞、调整、兴奋之中,由此带来的刺激比较深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Robert H. Ennis. A 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Freeman,1987
  [4]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2
  [5]张其志.罗杰斯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简述.外国教育研究,2000
  [6]陈骏宇.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4
  [7]张圣华.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8]杨昌祥,徐丙容.用高锰酸钾溶液探测维生素C含量的活动设计.生物学教学,2014
  作者简介
  邓芳,上海市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教师,电子信箱:57429031@qq.com。
  点评
  对于中小学科学教师和各类科技辅导员而言,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具体、最现实任务,就是投身科学教育改革,为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积极探索。本文作者正是依托自身教学实践,尝试探索在生物探究活动中培养青少年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唤醒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运用科学史素材,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精心设计对话式提问,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实验中善于观察、主动思考,帮助建立批判性思维习惯;巧用认知冲突,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经验对广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具有一定启发和参考价值。
  如果作者能够更深入挖掘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过程,以及提供具有实证性的统计数据,则本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还有望得到提升。
  ——翟立原(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47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