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深化设计及施工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构件作为建筑工业化的组成,凭借其优点被广泛应用到各类建筑中。本文以某部热表处理厂房工程屋面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的应用为实例,简要介绍了特殊要求情况下深化设计及施工技术。
  关键词: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深化设计;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9)06—0093—02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结构上由宽大的面板和两根窄而高的肋组成,具有结构力学性能良好、传力层次明确几何形状简洁、技术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是一种可制成大跨度、大覆盖面积的承载构件,被广泛应用于地下车库、商业广场、工业厂房等建筑。本文以某部热表处理厂房工程屋面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应用为实例,介绍了特殊要求情况下深化设计及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某部热表处理厂房工程,建筑面积16988m2,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采用YTPa2124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为减小使用后化学气体对厂房结构产生腐蚀、满足工艺设备管线吊挂布置荷载要求,需要对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做深化设计并进行施工。
  2 深化设计
  2.1 设计参数
  设计要求基准板型选用图集《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09SC432—2中YTPa2124规格。为提高结构防腐蚀能力、满足增加吊挂荷载等,要求板面承受的外加恒载标准值增加为4.0kN/m2、活载标准值增加为1.0kN/m2、混凝土强度等级≥C40、室内侧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板≥30mm。
  2.2 计算结果
  根据要求通过软件对板面抗弯、板肋抗剪、吊环及预应力等进行计算验算,为满足设计及防腐蚀、增加吊挂荷载要求,采用表3—1技术参数双T板。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按相关要求设计深化完成后,形成深化设计图纸及计算书,并由原设计单位审核,出具审核意见。
  3 工厂预制与现场吊装
  3.1 模具制作
  预制模具的加工精度和质量直接决定成型后双T板的尺寸精度和外观质量。预制模具根据板型用钢板等在预制构件工厂加工制作,主要由底模、侧模、端部预留孔模及加固组件构成。钢模分阶段拼装并同步校核结构尺寸,混凝土浇筑前核查构件结构尺寸。钢模使用前应均匀涂刷脱模剂。
  3.2 钢筋加工安装
  钢筋加工包括调直、除锈、断料、弯曲等工序。钢筋加工前由技术部做出钢筋配料单,经核对无误后下料加工。
  钢筋安装应严格按照图纸进行,钢筋数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搭接及锚固长度等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预应力钢筋对称张拉,保持两端张拉力一致。两端拉长值相加后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3.3 混凝土浇筑振捣及养护
  利用泵送设备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前,检查混凝土强度等级、运输时间等指标,并现场测量混凝土坍落度。使用振捣设备在浇筑过程中进行振捣使其密实。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安排专人检查模具的稳固性及埋件位置准确性。
  混凝土浇筑振捣、收面压光后,采用电加热设备根据温度、湿度等指标对构件进行养护。
  3.4 构件运输
  根据构件重量、结构尺寸选择专业公司进行构件运输。运输前,会同相关人员对运输路线等进行检查,做好计划安排及应急措施,保证构件运输过程顺利。
  3.5 现场吊装
  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的吊装是施工现场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项目施工质量安全工期等技术经济指标能否顺利实现。该热表处理厂房工程屋面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单块重量21t,安装高度15.6m。受建筑物影响,现场起重吊装设备站位受限。
  根据相关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经专家论证通过后按相关要求报审。现场吊装严格按方案执行。该工程屋面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选用350t汽车起重机进行吊装,用时8天安全顺利完成140块板吊装。
  4 施工验收结果
  本工程屋面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构件加工质量经第三方检测,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吊装过程安全有序落位准确。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进行验收,检验批及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保证了后续工序正常进行。
  5 结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構件会凭借其优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类建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施工理念和施工技术,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09SG432—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