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景物背后的诗人形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知人论世】
  郑板桥(1693-1765年),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因为官清明、心系百姓著称于世。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通过艺术手段所描绘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有一类诗歌,是通过描写人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下面的五种“人物形象”比较典型:一是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二是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三是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四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写《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五是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写《示儿》的陆游。
  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往往通过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思所想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通过描绘的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表现了自己闲适超脱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通过诗人描述的由官场回归田园的生活及乐趣,让我们窥见了诗人蔑视官场、清高傲世的隐者形象。
  所以,一些写景的诗,景物的背后会隐藏着一个鲜明的诗人形象。
   [经 典 再 现]
  瓜洲夜泊
  郑燮①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
  惨淡秋灯鱼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
  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
  吴楚咽喉横铁瓮②,数声清角五更哀。
  【注】①郑燮,见“知人论世”。②铁瓮,指铁瓮城,京口(今江苏镇江,与瓜洲隔江相对)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
   [经 典 深 读]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首联“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这两句写诗人夜泊江上看到了一些景物:眼前船边如雪的苇花,隔断了远处的楼台;江上弥漫的雾气,隐藏了本来就近在咫尺的金山。诗歌开头描写这秋天缥缈朦胧的夜景,暗含了诗人心中化解不开的郁结和愁思。
  颔联“惨淡秋灯鱼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这两句继续写景,所写情景一远一近:远处有点点渔火,渔村寥落;相邻的船上传来阵阵私语,模模糊糊听不清,也许邻船之人也是羁旅之人吧。诗人用“惨淡”来形容“渔火”,用“朦胧”来形容夜话,这表明诗人的愁绪并没有因景物的变化而改变,反而却不断加深。
  颈联“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这两句仍然写景,但所描写的景物更有动感:江风吹拂,江涛汹涌,北斗星运转,远处鸡鸣之声隐约传来,长夜将尽,天近拂晓。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彻夜未眠,由此诗人的形象开始突现出来——徹夜未眠,忧思愁苦。
  尾联“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这两句仍然写景,但带有更多的主观感受:五更时分,长江对岸传来几声凄厉的号角声,诗人想起那里是京口这个吴楚咽喉要地,油然而生苍凉之感。
  【技法指导】
  这首诗歌的特别之处在于,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含情,我们能从诗歌所写景物的背后,体会诗人的动作行为、情绪状态和情感倾向。
  首先,我们联系景物进行分析,并对景物所勾画的画面进行概括:雾起江面、惨淡秋灯、荒鸡啼鸣、北斗星回、五更清角,等等;同时,也要结合注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整体的创作特色来综合思考。
  最后,我们从这首诗的景物背后,看到了一个长夜难眠、愁思难解的诗人形象。他关心国事,心系民生,身在客船,敏感的心灵却关注周围的一切:苇花如雪、秋灯惨淡、北斗星回他看在眼里;邻船夜话、荒鸡唱晓、清角哀鸣他听在耳中。他心事浩茫,愁思百转,以致彻夜未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