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议题式教学中的逆向情境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情境创设对于议题式教学而言,不仅仅是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环境和载体,更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直接指向的对象。逆向情境创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情境创设效果的不确定性,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逆向情境创设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完成:向终而始,搭建情境创设的基本框架;以题引境,整合情境创设的议题资源;因生设境,创设恰当适度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逆向情境;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在议题式教学中,情境不仅仅是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环境和载体,更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直接指向的对象,并承担着分解细化核心议题、组织实施课堂活动和提升学生素养等特殊功能。情境创设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议题式教学实施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应如何提升议题式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呢?借鉴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所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理念[1],笔者尝试着在议题式教学中进行逆向情境创设的探索。本文以核心议题“文化的力量有多大”的教学为例,谈谈议题式教学中的逆向情境创设的三个阶段。
  一、向终而始,搭建情境创设的基本框架
  逆向情境创设的实质是基于理解的情境创设,要求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首先要真正理解情境创设的意图和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开展议题式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逆向情境创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逆向情境创设要求教师理解所授内容要追求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以此构建情境创设的框架,使情境创设始终紧紧围绕着素养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克服情境创设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在议题“文化的力量有多大”的教學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最终确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政治认同目标:学生能观察、识别并辨析不同的文化现象,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初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目标:学生能初步了解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水平,理解并理性对待存在于国家之间的文化类型和发展程度的差别,在全球视野下表现出基本的文化理解力。
  ——公共参与目标:关注我国文化发展的严峻形势,着眼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达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积极态度,增强参与文化创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为真正理解上述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素养水平的划分方法,教师对上述目标作了进一步分析,明确了各项目标的不同层级水平。
  素养目标水平1:能观察和识别当前各种文化现象,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初步了解我国当前文化发展水平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关注我国文化发展的严峻形势。
  素养目标水平2:会辨析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理解并理性对待存在于国家之间的文化类型和发展程度的差别。
  素养目标水平3: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分析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着眼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达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积极态度。
  素养目标水平4: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全球视野下表现出应有的文化理解力,增强参与文化创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不同层级的素养水平代表不同的能力要求,需要借助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实现其目标。水平层级越低需要学生面对的情境问题越简单,水平层级越高需要学生面对的情境问题越复杂。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充分考虑情境的复杂程度。据此,教师确定了本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框架:
   [增强情感体验的简单情境→辨析不同观点的一般情境→激发参与觉悟的复杂情境]
  二、以题引境,整合情境创设的议题资源
  逆向情境创设要求教师真正理解情境所服务的议题,并以议题为引领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是否有效也应以是否有利于议题的解决和素养目标的达成作为主要的评估证据。由于新课程标准所提示的核心议题通常都具有较强的统领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细化才能充分发挥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才能使情境创设有“题”可依。逆向情境创设的第二步就是分析细化议题并根据不同的议题确定评估证据的类型,实现情境创设的议题化。
  例如,在议题“文化的力量有多大”的教学中,教师经过分析发现,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现象,它虽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自发地感受到文化的影响。按照认知发展理论,让学生直接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有多大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接触、感受、比较、理解和尝试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形成对文化力量有多大的真切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较强的文化参与能力。在对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
  确定评估证据:本课的评估证据主要为表现性任务,学生需要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交一份中华文化开发策划案,策划案的内容须包括拟开发的中华文化的名称、选择开发的理由和总体开发计划。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证据,如学生从视频、文字材料等资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有效表达的测验等。
  分解细化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素养目标要求将该核心议题细化为下列子议题:
  子议题1:你能识别古今中外哪些文化现象?(意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接触和感受文化现象)
  子议题2:文化的力量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意在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和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
  子议题3: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如何?(意在引导学生在中外对比中认识到我国文化发展的严峻形势)
  子议题4:请你提交一份开发中华文化的策划案。(意在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文化建设实践的机会)
  四个子议题的设置既为检验本课教学素养目标的落实提供了量化可见的评估证据,也为情境创设提出了更为直接的要求。在情境创设基本框架已然确定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整合议题资源,构建情境创设的具体脉络,把抽象的议题与丰富的情境有机结合,以使情境创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依据细化后的一系列子议题,教师对拟创设的情境类型作了更细致的设定,以明确情境脉络。
  创设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接触和感受文化现象的简单情境→解决子议题1;
  创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和理解文化的巨大影响的一般情境→解决子议题2;
  创设能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我国文化发展严峻形势的复杂情境→解决子议题3;
  创设能让学生直接参与文化建设实践机会的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解决子议题4。
  三、因生设境,创设恰当适度的教学情境
  议题式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成长。逆向情境创设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学生对教学情境的需求,理解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从而为不同内容的教学创设恰当适度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明确目标、细化议题的基础上,逆向情境创设的最后一步就是仔细鉴别、精心选择既有利于议题解决和目标落实,又符合学生认知需要、能有效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议题“文化的力量有多大”的教学中,在前两步基础上,教师充分考虑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思维特点,确定了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迪士尼文化现象为主議题情境。为了实现不同水平素养目标的落实和各个子议题的解决,教师创设了以下三个议题化的具体情境:
   [情境1:视频情境《上海迪士尼宣传片》
  子议题1:请分析视频中有哪些中外文化因素。]
  此情境为简单情境,设置意图重在为学生提供接触和感受文化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增强体验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辨析不同的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从而达成素养水平1。
   [情境2:
  材料一:“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每个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迪士尼文化激发人们心底的童趣与纯真,影响了全球的儿童和成人。同时它也成为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者,对于美国确立世界文化强国的地位意义重大。”
  材料二: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中国周边地区形成了具有极大磁性的中华文化圈。日本、越南、朝鲜等国的生活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至今仍然保留着中国文化的痕迹。从茶叶到丝绸,从经史子集到四大发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估量。
  子议题2:请根据材料和自身体会阐述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此情境为一般情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情境,旨在锻炼学生提取分析材料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解决子议题2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巨大力量,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分析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表达出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积极态度,从而达成素养水平2、3。
   [情境3:
  请学生齐声诵读我国古代乐府诗名篇《木兰辞》片段:“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在学生诵读时出示投影)近年来,美国、日本、韩国都争相开发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美国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
  子议题3:为什么美国、日本、韩国争相开发我们的中华文化资源?
  子议题4: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请合作策划一项中华文化开发项目,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此情境为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旨在使学生在体味文化韵味的过程中了解我国文化发展的严峻形势。通过表现性任务的探究过程,增强学生参与文化创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成素养水平3、4。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逆向情境创设的任务基本完成。经过逆向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实现了与议题、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机融合,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地克服情境创设效果的不确定性。同时,逆向情境创设使得原本无法直接观测和度量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显性的情境任务载体,这也将积极地促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由知识导向型向素养导向型转变,培养出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美国〕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阎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