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数学教学常规的新认识与再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了,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课标》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我们的教学就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才能带来教学行为的改变,在教学目标上倡导发展学生的“四基”“四能”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多样化,特别是情境引入和问题引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与思考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常规。
  一、对教学常规的新认识
  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求,一般包括制定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等环节。教学常规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是学校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的保证,也是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要做的工作。只有做到教学常规工作细致化、规范化,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教学常规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学常规是可操作的
  教学常规有具体的要求,是具体与明确的、可操作的。它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又指导了教师的教学,同时,教学常规的可操作性还体现在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没有束缚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作业要求批改,但批改有多种方式,没有强制规定必须全批全改,这就留给教师探索研究的空间,有的教师就把探索作业批改的有效性作为课题提出来进行研究。
  (二)教学常规是发展的
  教育教學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许多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教师的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学常规也要适合教师的专业发展,常规是发展的。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技术的合理使用成了一种教学常规,这就是发展的结果。
  (三)教学常规是一种引领
  常规具有规范与制约作用,如果没有常规,教学会变得混乱与无序,低效就无法避免。但是,常规仅仅具有规范性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具有引领性。常规要与时俱进,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常规要反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教师创造的热情,鼓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例如,把“规范、设计、调动”这六个字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既体现了常规,又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同时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德树人、提升素养为目标,则设计与调动就显得尤为关键。再例如,教案的撰写,不可能一成不变,要留白,要有教学后记,教师需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改进教学;备课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加强集体备课,借助同伴的力量,资源共享,不断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常规就是一种引领。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教学常规各环节的再思考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必然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理念,数学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何不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对高中数学教学常规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
  (一)教学计划
  制定高中三年数学课程规划并落实到每一学期的课时计划,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要认真研读《课标》、研究教材,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计划的制定才切合实际。在制定学期课时计划时,教师还应对本学期的课时加以说明,例如,对因为节假日、学校大型活动、考试等去掉的课时数和实际预计的课时数,教师应对照周课时,计划学期课时。计划详细、周密,才能使接下来的教学有条不紊地得以落实。教学计划的制定不是备课组长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补上的一课。在撰写教学计划时,教师还应兼顾课外活动,比如,研究性学习,这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题活动。
  (二)教学设计
  传统的备课是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撰写教案。教师通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三个环节进行备课。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教学内容,比如,选哪几个例题进行讲解,做什么练习等,教师更应关注个人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把课顺利地讲完。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从“三备”,走向“五备”:备课标教材,备学情,备教学目标,备教学过程,备评价检测。以课标为“纲”,教材为“本”,制定课时目标,教学设计更注重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性。《课标》指出: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导学、助学、促学,强调情境引入和用问题引领数学学习,关注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 研究课标
  《课标》是教学的指导纲要,教师要认真研读,通过教学实践,体会课标阐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要求,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体会教学实施的建议。教学理念是决定教学行为的关键,在不同的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差异可以很大,教学效果自然不同。例如,《课标》指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那么,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要给学生表达、交流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研究了《课标》,再去研究教材,教师才能体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把用《课标》作为理论依据,教师才能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2. 研究教材
  首先,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教师应结合《课标》,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目的要求,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制定切合实际的课时目标。其次,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最后,研究例题、习题,认真解答例题、习题,思考它们的编排意图及功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整体把握教材,领会课标精神,在教学设计时才能用好教材。
  3. 研究学生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将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准确定位教学重点,从而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分析学习起点、学习障碍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此外,还需了解班级的整体水平及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
  4. 教学设计
  一般情况下,数学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学内容及其解析、教学目标及其解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基本流程和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习。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概念辨析、概念精致、概念应用、概括总结、作业布置、评价与反思、板书设计等环节,每一环节通过一个个问题展开,每个问题之后要写出设计意图,而设计意图关注的是学生的行为和变化,特别是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是怎样活动的、怎样思考的,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怎么做等细节。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借助云平台进行课程开发,随之带来了课堂模式的新变化,学生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积极探索基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教学实施
  新修订的《课标》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且《课标》还给出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3)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发展;(4)既要重视教,又要重视学,促进学生学会学习;(5)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这五点教学建议其实就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最需要关注的,也是当前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方面,说明了改革的方向。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及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就要围绕上述建议加以落实。如果说教学设计很重要,那么教学实施更为关键,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资源收集起来,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延伸
  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教师讲得很精彩,学生也很配合,可是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不要忽略课后的问题,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可以把课后作业的布置、批改、辅导、反思、学法指导以及课外活动等称为教学延伸,这也是教学常规的一部分,往往会被教师们忽视。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上好课,上完课以后剩下的就是学生的事了,教师的任务最多就是课后批改一下作业。其实,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延伸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及时撰写教学反思的笔记,总结课堂教学得失,为改进教学积累材料,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精选课后作业,探索批改作业的方式。教师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一是适量,二是精选,三是高效。高效首先是能巩固当堂学习的内容并适当地进行拓展,其次是有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学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无论是基础还是学习能力都会有差异,如果没有分层作业,或者个别答疑辅导,这种差异还会加大。作业批改可以全批全改,可以分组批改,可以面批,可以学生自己批改,采取什么方式效果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教学内容而定。作业反馈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它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及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也是教学常规中重要的一环。
  3.开展学法指导,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新课标的理念既重视教又重视学,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适应将来社会靠什么,其实就是一种会学习的能力。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时间长了,教出来的学生能力如何呢?会不会因此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甚至缺乏交流表达的能力?完全有可能,因为教师包办得太多了,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时间思考。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从重视教到重视学,如何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开展学法指导,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教师在这一方面大有可为。
  (五)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同时也是学生升学的依据。随着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评价趋于综合化,考试仍是重要的评价手段。教师首先要学习如何命制一份高质量的数学试卷,这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大到期中、期末考试试卷的命制,小到课堂检测、周测试卷的命制都要认真对待。平时的考试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为了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改进教学。重视评价的作用,用好评价工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相反,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学习数学。
  总之,在课程改革之际,在新修订的《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重新梳理数学教学常规,把它放到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进行再思考,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应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教师要把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深刻认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一名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备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论文,课题批准号:FHB1605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6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