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案例二 带你“重回轨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四处游荡”的小男孩
   小华是由班主任和奶奶一起带到咨询室来的。起初小家伙站在奶奶的身后,不一会儿,当他发现咨询室里有沙盘玩具的时候,就自顾自地走到架子旁边忙了起来。
   奶奶说小华足月生产,自幼身体健康,婴儿时期主要由奶奶抚养。奶奶平常对他比较溺爱,基本是有求必应。三周岁时小华进入幼儿园,性格较开朗,与其他小朋友关系一般。父母在他一周岁后常年在外务工,回家时间十分有限。
   班主任反映小华一年级刚开学就不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愿意进教室,经常哭闹,要跟着奶奶回家;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坐不住,随意说话,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只好给他妈妈打电话,请妈妈来校陪读一周。妈妈走后,小华仍然自顾自地玩,上课时间躲在厕所里,作业基本不写。
   二、“揭开面纱”——不当行为的成因
   小华自出生就由奶奶抚养,父母均不在身边,是典型的隔代抚养。由于奶奶长期娇生惯养,在小华成长的敏感期没有对他进行相应的社会化训练,导致小华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更没有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处于“散养”的状态。小华幼儿时期在家里生活,问题没有显现,到了小学阶段,他的社会化程度明显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出现逃避的行为。小华在奶奶长期的教养过程中形成了不合理的认知——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行为表现上也脱离了正常孩子的一般行为表现。
   收集完资料,我对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并与家长及班主任约定咨询的时间和次数。
   三、“重回轨道”——孩子行为的重塑
   1.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转变认知。
   班主任和奶奶走后,小华仍然在兴致勃勃地玩着沙盘,我在旁边看着。小华问我:“老师,沙盘能随便玩吗?”“可以。”他又问:“可以一直玩吗?”我点点头:“老师这里的玩具你都可以玩。”他对我的回答感到很满意,沉浸在沙盘游戏中。我静静地陪伴着,让他觉得这个地方充满趣味,感觉安全。
   玩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似乎有点累了。我问他:“你知道奶奶和老师为什么带你到我这儿来吗?“小华摇摇头说不知道。我接着问:“那你觉得开学这几天在学校感觉怎样?”“不好。”“怎么不好?”“不习惯,他们总是不准我干这干那,我偏不听他们的。”“能具体说说有哪些事吗?”“要按时到校,上课不准随意说话,课堂上不准擅自离开教室等。”“你看见别人也和你一样吗?”他摇摇头。通过一步步反问,使他认识到不是别的同学不想像他一样,而是他们都知道课堂上不允许这么做。他逐渐明白,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只能做规定的事情。
   2.转变行为。
   第二次咨询,小华一进来就对我说:“老师,道理我都明白,可是我做不到。”“好的,我明白。”我對他的困扰表示理解。“那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吧,名字叫‘按照我的指示做’。”通过小游戏,让小华体验规则的感觉。“我觉得刚才你做得很棒!我知道你做不到完全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这一次只要求你做一件事,就是每节课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小华点点头,我要求他下次来告诉我执行的结果。针对小华行为问题的难度和他年龄偏小的现状,我采用等级任务安排的行为技术,化整为零,让小华循序渐进逐步完成若干力所能及的小任务,最后实现最终的目标任务——按照学校的教学规则完成学习任务。
   3.寻求社会支持。
   在小华第2次来咨询室的时候,我向班主任和奶奶分别提出要求,寻求他们的配合和帮助。奶奶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家庭事务帮助小华建立规则意识,如按时吃饭、睡觉等。班主任主要配合咨询师对小华的行为治疗,及时记录小华的行为转变并通报咨询师。如小华第一次行为转变——每节课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班主任的要求和咨询师保持一致,然后记录小华一周的执行情况,及时和咨询师沟通。
   4.追踪评估。
   随着行为干预的进展,小华逐步完成若干力所能及的小任务,并按照预期设定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内化为自主的行为。小华行为转变的速度并不是匀速的,有转变困难的环节,有时还会出现短暂的行为倒退,主要是由于小华觉得有困难,主观上不愿意。最终,经过一个半月持续的行为纠正,小华的规则意识逐步建立,行为偏差进一步缩小。
   四、咨询反思
   本次咨询得到小华奶奶和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不过受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具体操作能力的制约,他们还缺乏对求助者问题的把握和及时妥善处理的能力,对咨询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咨询师还可以综合运用其他有效的咨询方法,如可以结合“阳性强化法”,在小华每一个行为转化阶段,选择他喜欢的、愿意接受的强化物来强化行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9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