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明确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对于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将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完成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前准备 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在学生学习中养成的各个习惯中,课前准备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之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学生的课前准备是使每位学生调整自我的状态,达到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学习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前良好的准备习惯的养成,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呢?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小做法:
  1培养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必须从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起步,使学生体验到预习所带来的益处,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了解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2让学生明确课前准备的内容,规范学生课前准备的行为
  只认识到课前准备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明确细致地给孩子们提出做好课前准备的具体要求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如何去做,进而养成习惯。我们向学生提出每节课下课之后第一件事是,收好这节课的学习用品,看课程表,明确下节课上的科目,找到下节课要用的学习用品,如书本、学具、练习本、作业本等,在桌上一一摆放,左边的同学把它们放在课桌的左上角,坐右边的同学把它们放在课桌的右上角,摆放整齐。其他所有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必须放进抽屉或者收入书包,使桌面保持干净、整洁。课间活动时要记得喝水,上洗手间,不能到离教室较远的地方玩耍,以免听到铃声不能及时赶回教室上课。上课铃声响了以后,要赶快回到课桌边坐好,双手放在课桌上,静候老师来上课。
  3对学生加强课前准备的行为训练,形成课前准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学生自控力差,单凭老师的一句简单的“做好课前准备”绝对不行,必须通过实际演练,学生才能摸到门道,才能按规则去做,进而养成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一种情景如:现在下课了,下一节课是数学课,可能要数数,要准备些什么文具?……一系列问题,在如同游戏的训练中,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课前准备”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反复演练,让学生做到又快又好。
  但学生并不是人人都这么听话,老师讲一遍就都能乖乖地去做的,就有那么一些学生“没耳朵”,总有那么些个学生不长记性。怎么办?练呗!除了练还有其他方法吗,做为老师,我们也在反思我们的行为,学生没有养成习惯,是我们老师的功夫还不到家!因此首先要加强提醒、督促。刚开始的几天,本人每节课前都特地来到教室,提醒学生下一节是什么课,帮助他们做好课前准备。慢慢地让他们自己看课程表做好课前准备。本人还让学生轮流管理、督促,下课后安排专人逐一检查,看同学们是否已准备好课堂上需要的学习用品,而且是否已摆放整齐;如发现未准备妥善者,则去提醒他。其实每一次的提醒别人也是强化自己的言行。
  4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
  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学生自主学习预习习惯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小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和教材内容进行通读,动手圈画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小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和教材内容进行细读,把不能理解的数学知识和疑点记录下来,包括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不能完成的找出来。
  (3)小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和教材内容进行精读,找到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正因为有了问题,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学习才有兴趣和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尝试练习,尽量想办法完成。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便于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能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能够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环节之一,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突出;也才能使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流于形式。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掌握有效预习的策略,教给学生一些有效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2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