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合理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是很多数学教师推崇的一种学习模式,可以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课前预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其合理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 合理性
  《礼记·中庸》里有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預则废。”这句话强调了事前准备的重要性。这一句名言也应用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崇课前预习,在每一节新课之前会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大部分教师采取的预习作业是让学生提前独立阅读文本。当然,不可否认,课前预习确实对于一些教学活动起着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角度谈,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独立阅读文本还存在不合理性,需要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一、课前预习,提前阅读文本难以达到课堂探究思考的目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学生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观察,推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1]也就是说,很多学习内容,特别是探究性内容,或是通过猜想验证,动手实践,观察推理得出的数学思想是不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的,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对新内容进行识记和结论性背诵。当教师在新授课时,学生会凭借自己对知识点的认知,跳过了思维的过程,直接是结论的抛出。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教师通过引导到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大胆设计猜想与验证来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多次计算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假如教师布置学生把这些内容在课前预习,会让学生迷失探究方向,会死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阻碍了思考的过程。同时这样的呆滞的学习过程会影响到学生后阶段的学习。
  二、课前预习,提前阅读文本难以顺应低年段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2]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养成。当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他们不会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重组或判断、只会简单机械进行模仿,而模仿后还以为自己会了,懂了,于是在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听讲,不积极思考。这样的过程其实是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造成思维的过度跨步。
  三、课前预习,提前阅读文本难以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推动其思维的发展。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会有很大部分来自于课堂,思维的碰撞和新奇的知识接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课前的预习,学生接触到的单单是课本,单一的载体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相反导致的是思维的定势。所谓“空杯子好装水”,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出现定势,对数学充满好奇与未知时,他们往往兴趣更大,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经过老师的正确启发引导,学到的就不只是会计算,知道公式,而是能力与情感的同步提升,进而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反之则不然。课前预习这条“捷径”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恰恰是把兴趣给绕过了。
  如何利用课前预习作业,使之引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实效性呢?在这里对于教师课前预习作业的合理布置与设计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首先,排除单纯的文本阅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观察体验
  教师在进行课前预习作业布置时,绝不能“一刀切”,“完全文本阅读”,而应该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预习作业。对于探究型与动手操作及观察型的课程内容,应排除单纯文本阅读预习。比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教师应注意到本单元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停留在文本阅读的课前预习只能让学生简单地识记克与千克的关系,其实效性无法实现。教师对于课前预习的设计应该鼓励学生从身边的菜市场,超市或是家里的日常用品入手,去掂一掂,秤一秤,量一量,再通过记录,数学日记等形式呈现出来。
  第二,信息搜索,搭建与新知的桥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搜索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教师应当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布置课前预习功课时应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去搜寻资料,了解与新知有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历史等。例如预习《年、月、日》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找找有关年月日的资料,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家庭日历,报纸等时间载体去了解。了解为什么四年一闰?为什么只有2月天数最少?为什么不同月份天数不同等。通过资料的搜集,学生对于新知有了初步了解,搭建了与新知的桥梁。逐渐形成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和能力,其所能获得的知识就愈加丰富和全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图片观察,获取信息
  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往往课前预习的探究观察活动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凭借自己对知识点与生活经验的认知,这样的课前预习设计会导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较为吃力。因此,教师对于低年段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设计可采用图片观察为主,课前教师应让学生观察与新知有关的图片,并要求学生通过图片说信息,提问题。将预习的方式反过来,不是由教师提问题,而是由学生自己提问题,也就是完全站在小学生原有知识层面和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去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预习作业。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教学,教师可以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作业观看一系列有关图片,让学生从中去说看到的信息,鼓励学生提问题等。
  综上所诉,如果课前预习的形式只是停留在文本阅读,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的课前预习作业。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7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