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颞静脉、头部的耳后静脉(新生儿和儿童)以及颈外静脉等外周静脉,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1929年,德国Wemer Forssmann医生在自己身上通过X线辅助定位成功地完成历史上第1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由此揭开了深静脉导管技术应用的初端。
关键词 新生儿PICC发展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70年代,在Dudrick建立的TPN基础上,美国BD公司研发了第一根真正意义上的PICC导管,这标志着中心静脉置管的穿刺途径逐步改为外周浅表静脉。20世纪80年代末,PICC技术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患者,成为静脉安全输液的伟大变革。2006年,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SN)要求“PICC的穿刺鞘应该安装针尖保护装置”,PICC进入了安全型的新时代。目前,美国有超过300万的患者在治疗中使用PICC。1996年,美国BD公司将PICC理念引入中国,次年,中国首次将PICC应用于患者。但2000年以前,由于医务人员和患者观念、导管价格昂贵等原因,PICC在中国的应用呈缓慢增长趋势。随着患者要求高质量静脉输液治疗呼声不断高涨,2000年以后,PICC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三甲医院逐渐普及。同时,全球PICC导管生产企业联合护理学会以及大型医院,在国内广泛开展PICC资质认证培训班,培训了大量PICC护士。2006年,在美国ISN提出使用安全型PICC穿刺鞘的同时,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认证的BD安全型PICC导管在中国上市。同时BD公司联合中华医学会肠内外营养分会制定了第一个“中国PICC操作规范指南”,该指南对PICC静脉的选择、置管程序、置管后护理和并发症及防治四个方面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目前我国PICC技术发展迅速,每年有近1万名护士应用此项技术置入约50万根PICC导管。
最早在1973年,PICC开始应用于抢救危重新生儿,这项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新生儿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80年代中期,在美国PICC已常规用于NICU。在国内,1997年起PICC进入我国临床应用。1999年首次报道了PICC应用于新生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收治的患儿主要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在活产婴儿的发生率为5.68%。早产儿由于吸吮力弱、吞咽功能差、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容易出现胃食管返流和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表现。静脉内营养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在临床治疗中,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需要长时间持续静脉输入药物和高营养液,而外周血管纤细、发育不完善、血液循环差、低蛋白血症四肢水肿明显、体温持续不升等原因导致穿刺较困难,因此,有效而稳定的静脉通道对这些患儿至关重要,如何给早产儿建立一个安全、有效、方便、较为长期的静脉输注通路一直是临床护理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
在一项对142例患儿置周围静脉留置针的研究中,有52.3%使用TPN的病例因为导管相关的并发症都无法完成治疗。另有研究显示,使用PICC的患儿中有83%能完成TPN治疗,显示PICC比其他类型中心静脉置管更方便、安全、且并发症少而轻,与Pettit J研究一致,是良好的肠外营养途径。叶秀桢等研究显示,与PIV组相比,PICC组患儿的静脉穿刺次数减少,血氧稳定,呼吸暂停发生减少,体质量恢复到出生时水平的时问明显缩短,减少了对肝脏等重要脏器造成的损伤。在对早产儿静脉高营养中,选用PICC静脉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楼晓芳等也认为,PICC为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功救治开辟了很好的循环通路,解决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相关缺氧、体温不恒定、感染等问题,提高了危重新生儿和极低體重儿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吴玉芬,彭文涛,罗斌.静脉输液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86-287.
[2] 覃艾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J].微创医学,2006,1(05):399-401.
[3] Barria,R.M&P.Lorca&S.Munoz.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Vascular Access in Newborn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Universidad Austral de chile,2007,36(05):450-456.
[4] 刘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临床应用近况[J].护理研究,2004,18(4A):584-586.
[5] 骆小京,康继红,白志荣,等.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在NICU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1999,4(34):232-233.
[6] 张欣,王月怡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医院内感染903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05):487.
[7]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