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知识积累及共享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针对学校传统共青团建设中存在的工作公开度不高、共享机制缺乏、宣传载体匮乏以及团员交流不通畅的问题,开展学校共青团工作在专业化、标准化和共享机制方面的研究。通过创新共青团建设平台和体系建设,加强共青团宣传载体建设,结合互联网丰富共青团活动形式,并借助网络实现顺畅交流,把共青团建设成为高校大思政工作的“高地”,成为每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提高团员的思考力和执行力,最终达到凝聚力量,推动高校共青团建设发展的目的。
  [关    键   词]  学校共青团;专业化;共享机制;“互联网+团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016-02
   在全面开展学校共青团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知识积累及共享机制研究前,对学校共青团现状和现存问题分析是研究的基础,也是深入开展研究的关键一步。本项研究第一阶段已经通过问题分析和广泛的调研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校共青团建设中现存问题分析
   (一)共青团建设公开不够深入
   在今天的高校中,青年大学生普遍有着良好的知识结构,接触最新的共青团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对团员的民主权利意识非常强,越来越多的人对基层组织共青团管理、共青团建设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工作成效的检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共青团工作公开成为高校共青团员对团组织的信息公开基本要求,而共青团建设公开本身也需要平台展示,让全体共青团员能实时开展工作监督和督促,增进共青团组织与普通团员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二)共青团工作共享机制缺乏
   各地的学校都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共青团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共青团活动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各自学校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学校和学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共青团活动没有关联性,很多好的形式或活动方法得不到推广,不同层级的共青团工作得不到有效推广,归根到底是共青团组织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的不足导致的。
   (三)共青团专属的教育载体匮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青年团员们不再满足于各自学校自己开展的共青团活动。共青团以往集中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这也对共青团学习教育载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青团理论的传播始终是团员宣传教育的根本点。团员学习教育“读读报纸,看看电脑”等方式在现在的高校中,已经成为新时期团员眼中的“落伍”行为,这样的服务响应方式不能满足团员多样化的需求,影响了团员参与组织建设、献身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共青团建设发展不均衡现象。
   (四)团员互动交流不通畅,时间和效率低下
   传统的共青团建设宣传和交流多是以“团员面对面,时间都统一”的形式开展,团员活动限定在固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在局限的时空下,一方面团员的思维比较固化,另一方面大家的碎片化时间没有真正利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浪费。团员思想教育主要依赖于团组织与团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准确掌握团员思想动态和问题需求需要建设畅通的沟通渠道。在面对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和问题时,更多的团员希望可以选择个体间点对点直接交流,以保证问题解决的效果和个性隐私的保留。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开展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知识积累及共享机制研究主要是解决传统共青团建设活动中“工作公开度不高、共享机制缺乏、宣传载体匮乏以及团员交流不通畅”的问题,创新共青团建设方式,借助网络实现顺畅交流,让共青团建设成为高校大思政工作的“高地”,推动高校共青团建设发展。
   (一)转换思想,组建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全新共青团建设队伍
   队伍建设是共青团建设工作的根本。现代的高校拥有先进的互联网发展基础,我们所教育的“90后”大学生更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被称之为“互联网一代”的青年,他们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原住民”。高校的共青团建设工作不仅要在教职员工中开展,更是要在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中开展,这就需要建设一支符合现代发展趋势,能和青年一代方便沟通和交流的共青团建设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扎实的共青团建设理论和活动经验,又要懂得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推动和建设新型的共青团建设工作。
   (二)建设共青团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共青团建设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共青团建设工作的重点。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共青团建设工作深度融合,在高职院校中创造新的共青团建设生态,“互联网+共青团建设”的工作重点具体说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建设共青团信息系统平台,公开共青团工作过程,实现透明化、公开化,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实现共青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共青团建设公开成为高校师生团员对团组织的信息公开基本要求,而共青团公开本身也需要平台展示,让全体团员能实时开展工作监督和督促,增进团组织与普通团员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三)加强共青团教育载体建设,积累信息化共青团建设资源
   共青团建设资源建设是共青团建设信息化的体现。传统的共青团建设教育载体多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或文件形式进行宣传,这对有条件坐在电视前观看或能及时接受到文件的团员而言是最熟悉的接收方式。而这些形式对在校讀书的大学生而言就不方便实现了,他们对新政策、新文件的了解是通过网络,通过手机、电脑或其他网络形式收听或收看,这也就给“互联网+共青团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高职院校中需要积累多种媒体形式的共青团建设资源,确保共青团建设工作能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共同作用下传播的更广泛和深远。    (四)借助互联网和共青团建设资源载体,丰富共青团建设活动形式
   信息化载体是多形式活动的基础。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结合开发的多种媒体形式的共青团建设信息化资源,我们可以改变较为单一的共青团建设活动形式,如开展视频会议、群组讨论、网络知识竞猜、在线主题活动讨论等。即使是采取传统的“面对面会议”形式,也能通过“听网络信息、看视频教学、做在线试题或参与网络竞猜”的多种形式宣传共青团建设知识,不再局限于“主持人宣读上级文件,各位团员轮流发言谈体会”这一种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将枯燥、单一的会议生动化、多样化,多种共青团建设资源载体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建设强大的互动交流空间,实现顺畅沟通
   强大的互动空间是顺畅沟通的前提。借助互联网载体加强团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共青团建设工作效率实现团的理论与团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共青团建设信息化系统平台注重交流空间的建设,如建设共青团建设公众号、团员QQ群或微信群,建设“指尖交流中心”,实现实时沟通。借助远程教育、线上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针对共青团建设开发的数字化宣传学习资源,共青团建设活动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无障碍交流。在共青团建设信息化系统平台中可以通过用户权限的设置实现基层团支部团员之间小范围的交流;也可以扩大范围实现不同学院支部之间的学习交流;甚至可以实现全校范围内学生团员教师团员之间直接对话交流,让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团员、入团积极分子加深对共青团建设工作的理解,通过顺畅交流实现心灵的碰撞,而这样方便、顺畅的交流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三、措施和方法
   (一)转换思想,组建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全新共青团建设队伍
   队伍建设是共青团建设工作的根本。首先,现有的专职共青团建设队伍需要转换思想,认识社会发展至今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其次,发挥大学生团员在共青团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培养出一支掌握互联网技术的专兼职学生共青团建设队伍,为学校“互联网+共青团建设”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设共青团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共青团建设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共青团建设工作的重点。建设共青团信息系统平台需要规划系统的组成模块,首先能实时链接到人民网等权威网站,获取最新、最全的共青团建设信息作为建设开展的理論基础;开发高校共青团建设工作流程,确保共青团建设工作开展规范、透明;筛选、收集多种媒体形式团的知识或活动图片、视频、微课等,分类放置,作为共青团建设素材;建设共青团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网络服务,方便共青团建设工作服务。
   (三)加强共青团建设教育载体建设,积累信息化共青团建设资源
   共青团建设资源建设是共青团建设信息化的体现。共青团信息化共享资源以两种形式产生,一种形式为借鉴推广,如从权威官方网站收集获取或从网络中筛选获取有关共青团建设资源为原始资料;而另一种最重要的形式,由高校自行开发有关共青团建设的多种媒体形式信息化资源,这些资源更具针对性和独创性,记录高校开展共青团建设的经验,更容易被师生接受。这一形式的资源包括共青团建设教育微课、团课视频、好的团组织生活记录等。
   (四)借助互联网和共青团建设资源载体,丰富共青团建设活动形式
   信息化载体是多形式活动的基础。新时期“互联网+共青团建设”不再局限于特定场所形成的传统共青团建设。可以通过各种共享型的数字化资源实现在不同区域、不同时空下的自由学习。将团的知识开发为信息化资源,供学习者随时随地观看。优质的信息化共青团资源以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化,成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动态资源。
   (五)建设强大互动交流空间,实现顺畅沟通
   强大的互动空间是顺畅沟通的前提。借助远程教育、线上教育经验,结合共青团建设的数字化宣传学习资源,共青团建设活动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无障碍交流。如在共青团建设信息化系统平台中可以通过用户权限的设置实现基层团支部团员之间小范围交流;也可扩大范围实现不同学院间的学习交流;甚至可以不同学校之间直接对话交流,让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青年对共青团建设工作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团中央学校部.2015年高校微信、微博发展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中心,2016.
   [2]贾玮.互联网+新常态下共青团工作创新的探索实践与启示[J].时代金融,2018(18).
   [3]刘晓晖.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育人与青年工作的升级再议[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3).
   [4]孔馨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