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特点,最后从微课资源的丰富与便捷、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翻转课堂怎样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智慧教育环境;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其中包括教会学生学习,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特点,最后从微课资源的丰富与便捷、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翻转课堂怎样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一、智慧教育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特点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转变了以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顺序,实现了“先学后教”,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近年来,新技术支撑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新技术与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深度融合。在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新技术的参与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等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却并未实现智慧学习,并未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没有真正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下的智慧教育环境的形成,新技术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使微课互动性不断增强;有效推动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发展。
二、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优化策略
(一)微课资源的使用丰富而便捷
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前预习阶段利用微课开展教学。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一般都是从教师那里拷贝相关的微课,然后在自主学习时拷贝到计算机上再打开观看。智慧教育环境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终端机登录网络平台,从教师在平台创建的教学资源包中自主寻找微课教学资源。为了方便学生检索,教师会以知识点为主题设计微课,微课内容单一,基本上是一个知识点一个微课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相应的微课。如在学习《信息技术与青少年》这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时,如果学生想学习“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可以在检索框中输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等关键字,网页就会通过智能检索功能找到以此为主题的微课。与以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预习相对来说,智慧教育环境下的课前预习真正实现了自主选择、自主学习。
(二)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现代青少年肩负着发展信息技术,建设安全与文明的信息社会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同时在进行信息技术实践时,自觉遵守法律、规则和道德,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终身的学习,迎接挑战,实现理想。而在高中阶段继续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在预习阶段,学生需要把自己无法独自解决的难题提出来,并在课堂环节通过合作探究的活动来解决。在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电教辅助设备的各项功能,协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合作探究活动的质量,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活动的热情,从而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遇到问题时,虽然可以借助网络自主搜集资料来解决问题,但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生活阅历也比较浅,因此有时还是需要教师来协助完成的。在学习《信息技术与青少年》这一单元的知识时,在课堂教学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警惕信息污染”的探究主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现阶段生活中存在的“污染源”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为了推动他们能够顺利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我為他们播放了课前制作的“信息污染全记录”的微课,学生们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会通过点击微课视频,获取对自己观点有利的画面来进行佐证。
此外,为了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对于有些合作小组在探究活动中的精彩表现,我会利用设备录制下来,并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录屏功能推送到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观看,这不仅是一种课堂生成资源的分享,还是对学生探究活动所做的积极评价,对相关学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坚持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创新发展。智慧教育环境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真正推动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对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绍丽.“互联网+”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142-143.
[2] 张令.创客形势下创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与运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19):210-2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