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最是书香能致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书很奇妙,仅仅是一些印着字的纸张,捧在手里,没有多少感觉,可当你翻开她,品读她,你就走进了一个多彩的世界。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不仅能让自己的知识丰富,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拥抱人生。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的写照,细细咀嚼,润泽心灵。
  书 疗
   忧时喜时,都愿意去亲近书。
   最近一段时间,迷上了重温。那感觉,像是在重访故人,更是在重访自己。
   当忧伤劫持了我,早就学会了“书疗”。抛掉沉重的专业书籍,不要带任何功利色彩,宠着自己的阅读口味,读自己“最有感觉”的书。
   多少次,我从自家的书架上拣出雨果的那部《悲惨世界》。我要会晤16岁那年结识的小珂赛特。我要看一看,穿着破旧衣服的珂赛特,还走在去森林里提水的夜路上吗?路过笼在蜡烛光里的玩具店的时候,她又偷眼看那穿着紫红衣服的洋娃娃了没有?当这个8岁的女孩提着沉重的水桶走在可怕的夜路上的时候,那只大手有没有悄悄伸过来,使她陡然感到水桶变轻了许多?那只大手,在拿走了珂赛特水桶重量的同时,也拿走了我的忧伤。清晰地记得,我在这页书上哭过;如今,我又重拾了那哭。感谢雨果,感谢他再一次抚慰了我。200多年了,悲悯的雨果,一直用他的作品降着悲悯的甘霖,给尘世间焦渴的人们带来福祉。
   很久以前,读海子的诗。看他写:“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手头没有别的/抓住了一根棒木/那木棍揍了我/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我懵了。在我的心里,伟大的作家总是要“救人”的,可是,海子却说,这位作家是在“揍人”。某一些时日,正春风得意,驱遣着自己随梭罗再一次走近他那片静谧澄澈的湖水。当听他说“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时,我突然就想起了海子的诗,果真就是被木棒“狠狠揍了”的感觉啊!不幸被梭罗言中,我不就是热烈地向往着“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的一个至俗的人吗?最初阅读的时候,这个精妙的句子怎么会被我粗疏的心轻易忽略了呢?而今天,这个句子举着一根多情的“棒木”,宿命般地揍了我。而这样的挨揍,又是多么美妙、多么值得记述啊!难怪海子说“像春天揍了我”,这样的训诫,凛冽中裹着暖意,让你在一个寒战之后不期然看见了枝上鼓胀的花蕾,你清醒极了,充盈极了。一个傲然独坐在南瓜上的剪影,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你面前,除了膜拜,你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从台湾来的毛老师认真地问我:“为什么那些在世博会上排队等待的人们不带一本书呢?”我被问得张口结舌,却记得在去看世博的时候,往包里塞了一本书。我替那些忘了带书的人羞惭。那些在长队里百无聊赖地玩手机的人,舍弃了被好书抚慰一下的美好机缘。
   好的阅读究竟像什么?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吧。最近看一个评论家的“酷论”说,好的阅读就是引燃的炸药,它会在你心里炸出一个大坑,并在你身上留下终生难愈的无数细密难言的伤口。检点自己的心与身,发现它们幸运地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大坑”与“伤口”。我想,生命若想与“浅薄”决裂,大概离不开这样的“大坑”与“伤口”吧?好的书,会以撕裂你的方式,拯救你。
   书可疗伤,书可疗俗,书可御寒,书可却暑。海子走时,带了4本书,他肯定是打算到那边去精读的吧?真想知道,那根棒木,可又幸福地揍了他?
  (作者张丽钧,选自《天下阅读·品位》)
  含英咀华
   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作者热爱读书,她通过简洁精练的故事,精妙、充满智慧的议论,真实而具体地写出了读书给自己带来的种种感受和启示,使读者读之身心沉静,思绪飞扬……
   作者善于引用,如引用海子的诗,将海子阅读梭罗作品的感受及自己阅读海子诗句、梭罗作品的感受融为一体,深刻地点明读书能够使自己清醒。
  手握一卷书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闲事,其实是闹心的事,太多了,像毛线团,越扯越乱,越团越大,真让人累。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明月,冬有白雪,长亭短亭,哪一亭不是光阴如玉,明媚如画?偏偏有闲事在那牵着、扯着,嘀嘀咕咕,翻肠搅肚,真厌烦。无事生非,闲事增烦恼,一个接着一个。
   抛开闲事,似乎也简单,就是不理了,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要看个人定力了,也就是常说的淡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像翻越崇山,有点难。
   郑板桥的主意就好实现多了,他肯定也受了闲事的一些苦,要不然写诗给人家,也不会一开头就说:“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书卷多情似故人。书是有情有义的,不像闲事,总来惹是生非,令人心思不宁。闲事高高搁起,手握一卷书,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亲切欢颜,轻松愉悦,再没有这样的好事了。书房里,一卷卷书整整齐齐地立在书架上,宛若高朋满座,无案牍劳形,无丝竹乱耳,谈笑间,光阴已缓缓成了一曲《高山流水》。
   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曾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当地财主以自己赞助资金最多,给亭子取名为“富贵亭”。写出《闲情偶寄》的李渔当然不满意这名字,后改名为“且停亭”,并为亭子写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且停亭”,名字取得好,对联也写得好,高出“富贵亭”十万八千里。富贵能消弭烦恼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且停停。于丹说,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甚至不是具体的一段光阴,一盏茶、一杯酒、一段琴曲、一片山水意境,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
   我觉得这“且停亭”就是手中的书卷,一程一程地读下去,万卷在胸,自然而然眼界就高了,跳脱出了小局限,人生也就走向了适宜从容。
   有人不屑,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你当真这么想,那也是没办法的事。隔了那么久,谁拎得清这是古人的自谦,还是一时的牢骚呢?如果动机不纯,一心想在书卷里找到黄金屋和颜如玉,也恐怕要失望的。你若是当真喜欢上了书卷,书卷更不会亏待你。殊不知,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会在心上给你铺一条宽宽的道,会在你的头顶擎起一片盈蓝的天,让你拥有强大的内心、阔绰的人生格局来对抗一路酸甜苦辣。
   书香继世长。一个人身上最好的气质是书卷气,那是物质之外的,精神层面上的,一出场就别致有格调,却不盛气凌人,那是一种柔和的光泽。书卷气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和陶冶,天长日久的渗透,灵魂渐渐就有了书卷的芳香。一个家庭呢,立足于社会,最好最体面的介绍词便是书香世家。听到“书香”二字,内心会不由自主升腾起敬意。而听到富贵人家,羡慕的成分就多了些,不会生敬心。
   书香,和精神一样,无形,却至高无上,主导着人生的走向。
   (作者耿艳菊,选自《河北工人日报》2018年8月1日)
  含英咀华
   读书是一种情致,在书香的萦绕中让心田开满鲜花,让人生多一份恬淡和自由。文中,作者举李渔将“富贵亭”改为“且停亭”的例子,阐释了读书的慢性情;又说“书卷多情似故人”,写出了人与书的特殊关系;“书香繼世长”,说明读书永远是人的精神支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