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首先阐述利用小学数学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以期一方面给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法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给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训练方法
引言
新课改已经明确提出,尽管教师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知识,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即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非常基础的学科,也同样承担着这一任务。所以,对小学数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实际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小学数学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首先,通过小学数学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必然结果。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1]。其次,这一工作内容体现了新课改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即不能像过去一样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而忽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最后,通过小学数学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需要,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小学数学的这一作用。
(二)重要性
首先,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非常重要。过去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很少关注他们是否形成了解决问题能力等素养。这种新的教育方法让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从而让他们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之上,并且结合这一点进行教法创新。其次,像这样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还对小学生的学法创新会产生重要作用。因为过去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学习,而现在需要他们主动思考和分析,继而将问题解决。在过去他们的思考相对比较独立,而现在他们则需要和其他学生合作与交流,在相互作用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由此可见,借助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帮助,教师和学生都应转变观念和改变方法。
二、小学数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主要方法
(一)采取面向全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平等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2]。所以,教师要采取面向全体的教学模式,让学接触开放式教学,从而让他们能得到更好的指导,从而帮助他们自己更好的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产生自主学习习惯,而且教师在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上当的指导。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相对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引导学自主学习,并且大胆提出发现的问题。最后,教师针对提出来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最终让问题得到解决。例如,“鸡兔同笼”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难的问题,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将提出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消化,最后总结出解决方法。在期间,学生难免有各种困难,教师应主动、灵活的应对,确保学生分析透彻“鸡兔同笼”问题。这样一来,不但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不断巩固和强化已学知识,并将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小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有限,要想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已学的基础知识是有必要得到巩固和强化的,毕竟这些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3]。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强化训练或变式训练,从而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在讲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首先要以学生家的客厅面积计算为实例导入新课,如“小明家的客厅长560厘米、宽330厘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是多少?”,然后选择适当的题目作为基础知识的巩固,最后将之转化成变式练习,如“要在客厅中铺80厘米×80厘米的地面砖,请你帮忙算一算需要买多少块这样的地面砖”等。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实际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聯系,也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从而提高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小学数学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教师不仅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教法,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一方面要采取面向全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已学知识,并将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当然,通过小学数学培养提高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和策略非常多,还需要教师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兰梅.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 新课程(小学),2016(3).
[2] 洪艺文. 浅析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8(5):80-80.
[3] 马艳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v.2;No.47(11):194-1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