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大千: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孔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延菊

  瞻仰孔子雕像后,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送给我《论语百句》中的开篇第一句。这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诵读这句话,我们看到一个追求快乐的孔子。
  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对学与习,快乐、君子都有一个标准。每个人心中也都住着一个孔子。就像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干说的那样:孔子就住在我们的隔壁。
  在王大千看来,孔子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人,坚韧而不乏幽默,博学而又充满智慧――这个性格就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写照,所以生命力也更强。
  他认为,孔子文化是能带给我们快乐的智慧,是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通过自我调节获得内心充盈的文化。这种文化能让人安身立命,安己达人,是有现实意义的,不是虚无缥缈的。
  我们读《论语》,里面有很多道理,其实贯穿始终的是一个“乐”字。王大干把“乐“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快乐”,人生就是不断获取驾驭幸福的能力,告诉你怎么去获得幸福,“三个基本点”对应着《论语》开篇的三句话。《论语》开宗明义,就是讲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这是在谈知与行的关系,谈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从中找到学与习的乐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是讲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说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得到快乐和温暖,最后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在强调心态的重要性,没有人能使你不快乐,心态决定一切,快乐来自内心。
  当下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多忙碌,心态浮躁迷失。精神空虚,惶惑。这些状况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社会发展太快,而个人选择太多,各种欲望太强,让人无所适从、无法安定心灵。在谈及如何驾驭欲望之时,王大干列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警示我们被欲望充斥的危害。“现代生活就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当欲望太多难以驾驭的时候,虽然可以照常行驶,但整个路程就会变成无证驾驶。司机不懂得交通法规并且是在高速公路上高速漂移,这样势必会引发交通事故,危及社会。”
  一个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就会迷失在路口,向左还是右,直行还是拐弯?
  “当能力与人生行驶速度无法匹配时,更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孔子儒家文化。”王大干秘书长重新翻开《论语百句》“孔子经典里讲的快乐、寻找精神家园、乐天知命,关注当下这些理念,对人生价值判断很有启发。”
  现代的青少年教育活动中普遍偏重对知识的追求,教的多,育的少,强调个人利益,最终都迷失在欲望之中。“而孔子经典文化对是非,美丑、善恶行为作出的评判+更像是青少年教育的GPS。”王大干说,“孔子对务实的东西基本不讲。他不讲专业技术知识,看重的是自我的提升和价值判断力。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美的,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君子,这些都可以在孔子文化中找到答案,这些道德标准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现代社会。文化内化于心,孔子讲快乐。只有心智健康,正心,才能够真正地成长。”
  孔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部分。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不知仁,无以为君子。”现代社会讲究礼,是强调仪式的作用,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王大干认为当代社会对仪式的强调不是单纯的复古。“曲阜每年都会举办孔子文化节,孔子文化节中重现古代成人礼,这样做是强调仪式的责任感,不只是单纯的内容的模仿。对过去仪式的重现。”
  古时童子束发,到成年时发上加冠。人到成年(或成丁)时,举行一种仪式,便叫做冠礼。《仪礼》十七篇中的礼仪约分四类,即 冠昏礼,丧祭祀,乡射礼、朝聘礼,其中“冠昏礼”居首。在《礼仪》十七篇中,第一篇便是《士冠礼》。古人冠后要取宇,取字之后。人们都称呼他的字,而名只有国君和父亲才能直呼,或者用于自己在君父前自称。本人称呼自己的名是为了表示谦恭,而称呼别人的字则是为了表示尊重别人的名。
  青年人的道德现状,引发了当今社会对青年一代责任教育的思考。在中国传统社会,成人礼是一个人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开端。
  成人礼是一种仪式,但这种仪式背后蕴含着道德的沉淀和人性的磨练。《论语-尧日》云:“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人难道不应该为自己的亲人和更多的天下亲人衣食丰足,活的有尊严而奋斗吗?
  王大干说:“强化仪式的过程,不仅仅是种外在的,其实是在唤醒青少年的责任。”
  通过成人礼这一形式,可以让年青人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童年,少年,是一个有责任、有义务的社会一分子。成人礼的结束并不是成人的结束,而这恰恰只是一个开始,那么,成人礼的实质是形式背后的庄重感。任何事情一旦被仪式化之后,便油然而生一种庄重感,让你产生敬畏。一个孩童经过成人礼之后应该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真正的“大人”,应当抛弃先前的孩童之见,在各方面获得重生。
  当然,强调仪式是为了唤醒青年人的意识,让他们自己认识到人生的责任。在王大干看来:“仪式只是敲门砖,传统文化才是精髓。传统文化需要的是浸淫其中慢慢品味,否则只能得其皮毛,难得精髓。要讲求细水长流。”
  古人讲修养,要修,要养。修养不是一日之功。学习传统文化好比吃中药,需要慢慢调理,不能急功近利。
  “这不是开个会就可以解决的事,不能马上见效,需要结合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去体会,参悟。《论语》就像健脑补心丸,在不同的年龄段读起来有不同的感受,30岁、40岁、50岁去读感悟都不会一样。这样的学习不能空对空。‘学而不思则罔’,需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来自传统,回归生活。”王大干最后说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