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普场馆客户数据仓库建设与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普场馆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充分认识“谁在接受科普”的基础上,解决“如何更有效地科普”的问题对于科普场馆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客户数据仓库,可以让科普场馆更全面地了解所服务的科普对象,把握科普需求,实现精准科普。
  关键词:科普场馆;数据仓库;精准科普
  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科普场馆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通过建立客户数据仓库,科普场馆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所服务的科普对象,实现精准科普、提升科普活动效果,也能更好地实现科普场馆联动,从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一、科普场馆客户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
  根据科普场馆的业务特点,在门票领取、展厅参观、科普活动举办、互联网+科普、科普调查、科普传播等环节,均可收集相关数据,作为客户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
  (1)门票数据。可通过官方网站或者APP等预订门票,或通过现场取票安检方式,在售票处或者取票处凭有效证件购买或者领取入场票。观众的信息存储在票务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证件类型、证件号码、参观时间、儿童与监护人的关联信息、团队与成员的关联信息等。
  (2)展厅参观和展品使用数据。科普场馆通过发放电子票卡或生物识别的方式,可获取观众在每个展厅参观的时间,甚至在每个展品停留的时间。结合记录和分析,可获取观众每次参观的路线参观的总次数等。
  (3)科普活动数据。观众参与科普活动、临时展览、特殊展项、影片观看等,可采集相关数据。活动预约阶段,观众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接口进行活动预约,可采集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证件信息、手机号、微信号、微博账号、参与活动信息等。活动签到阶段,可通过扫二维码等方式获取观众的签到信息。活动进行阶段,可记录互动信息,包括答题、提问、操作、与辅导员的互动等情况。活动后的互评信息,可记录观众对活动的评价、辅导员对学员的评价、学员获奖情况等。
  (4)互联网+科普数据。观众利用官网、手机软件(数字科技馆、数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科普E站等终端等平台学习科普知识,则可采集用户的注册信息、认证信息,浏览、检索、订阅、转发、投票等行为信息。
  (5)科普调查数据。通过各类科学素质测评系统、问卷调查系统等,可采集观众的科学素质、科普偏好等信息。
  二、科普场馆客户数据仓库的建立过程
  (1)数据抽取。考虑客户数据仓库对实时性要求不高,可定期从票务系统、预约系统、官方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等各个数据源中抽取原始数据。抽取数据可采用增量的方式,抽取的周期视科普场馆的实际需求而定。
  (2)数据清理和转化。将垃圾数据清除,且将不符合业务逻辑的数据去除。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例如不同系统中的地址代码等需要标准化。
  (3)建立数据仓库。以客户为中心,将关键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证件类型、证件号码等)要素作为识别同一客户的标准,给每个客户赋予唯一标识。将同一客户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数据仓库。
  (4)数据分析和应用。分析观众的科学素养情况、科普兴趣和偏好、对场馆和活动的满意度等,为科普场馆的运营和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科普场馆客户数据仓库的应用
  (一)精准科普
  (1)因材施教。建立科学素质在线评估系统,通过邀请观众参加测评,了解其科学素质情况,针对基础较薄弱的领域,结合展品设置科普活动或推送科普知识。
  (2)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科普效果。通过分析观众在线上的行为,例如文章阅读情况、专栏订阅情况、检索情况、留言情况,了解目前观众普遍感兴趣的科普热点,从而策划和推荐科普活动。分析线下行为,又能更好地推荐线上科普内容。
  (3)团体活动定制。根据团体和个人成员的关联,分析团体和每个成员的参观历史、科学素质情况、偏好等,将科普需求进行分类,设计几大类科普活动,在校内外科普活动或社区科普等团体活动时,最大限度满足个体成员的需求。
  (4)建立客户标签。建立客户标签有助于识别特殊人群,定制科普内容。例如,给青少年的父母推送对青少年吸引力较大的科普内容或亲子科普活动的信息。对留守儿童推送心理辅导内容,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监测机制。
  (5)拓展观众的视野。分析观众参加较少的科普活动,或者并未深入了解的科普内容,精准推送科普信息,激发科普兴趣。
  (二)科普活动过程管理
  (1)活动策划阶段。分析观众的科普偏好,结合时下的科普热点和场馆特色策划展览、实验、制作、讲座、竞赛和培训等主题活动。也可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普兴趣和需求。
  (2)活动预约阶段。观众预约成功后,查看其科学素质情况、往期的培训记录等,或通过给参与活动的观众设置相关答题,了解观众对本次活动的知识储备情况,因材施教进行科普。
  (3)活動后的评价机制。记录学员的学习效果,以便制定后续的学习计划。收集观众对科普活动或课程的评价和意见,提升科普服务质量。
  (4)建立黑名单机制。为减少多次报名之后无故爽约、不参加活动的情况,可建立黑名单机制,避免恶意占用名额、浪费稀缺的科普资源。
  (三)学习激励和效果追踪
  (1)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可采用积分制度,对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活动的青少年或家庭,给予积分奖励。
  (2)学习效果追踪。设置标准化测验,通过阶段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追踪科普知识掌握的进展,设计系列课程设计,并给学员发送提醒。
  (四)展品效果评估和提升
  对观众停留时间较短或者反馈效果不够好的展品进行提升,或辅以讲解、活动等,增强吸引力和科普效果。可通过向未体验过某些展品的观众推送介绍信息和体验券,进行展品推广。
  (五)推进科普场馆联动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跨场馆的数据仓库,可以更好地加强馆际合作。例如科普联盟的多家场馆,甚至科技、历史、艺术等场馆,可以综合分析和挖掘观众的需求,联手策划参观路线和活动。
  参考文献:
  [1]屈婉超.浅谈贵州科普事业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全面提升科普信息化建设能力水平.
  [2]李志坤.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探讨.科技前沿.
  [3]江洪波.科技馆信息化研究.广东科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3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