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岭南文化”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包括学术、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就地域性而言,又可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介入岭南文化,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精神,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创举,更能够使学生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关    键   词]  岭南文化;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216-03
   我们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岭南文化”精髓的挖掘,有效地将“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之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吸收“岭南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养成“文化自信”。基于对“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研究,分别介绍其重要性、意义及具体实施过程等。
   一、岭南文化传承思路分析
   历史上,“岭南文化”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近代以来,岭南文化更是一种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对近代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岭南文化”的传承,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文学内涵、艺术情感等。
   具体到高校教学中,合理地开展对“岭南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对“岭南文化”的深入认识,逐步将“岭南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當中。这样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树立自主、自强、自信的精神面貌,并且能够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主动担负在自身肩头,最终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品牌形象设计是指基于正确品牌定义的符号沟通,包括品牌解读及定义、品牌符号化、品牌符号的导入、品牌符号沟通系统的管理及适应调整四个过程,它通过美善的符号语言帮助受众留下品牌印记,主要原则为根据消费者的感觉以及企业自身的审美与追求,开展品牌设计。
   当前,我国的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开展过程,总体呈现出了一种“创新”的课程发展模式,高校的品牌形象设计教育不断引入一些基于“互联网+”“时事热点”“流行趋势”的新元素,而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不太重视。其具体表现为:在当前我国的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育过程中,追求品牌形象设计的功利化与便捷化,从而降低了品牌形象设计的文化内涵,缺乏传统文化底蕴。此外,当前我国的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普遍存在“同质化”趋向,教学普遍利用相同或相似的途径,引导学生盲目模仿他人的设计案例,从而使我国的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千篇一律,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三、“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创新教学思路分析
   基于对我国的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现状研究,我校积极进行“岭南文化”介入教学实践路径的探索,从而使学生在品牌形象设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有效提升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产生基于“文化自信”大背景下的“岭南文化自信”。具体来说,站在我国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历史起点上,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全体人民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高校教育中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岭南文化”的创新性研究,能够使学生将传承千年的“岭南文化”融入自身的发展与追求中,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是一种在教学上的创新之举。我们首先认识到“岭南文化”理论对于促进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与实践意义;并通过创新性教学探索,让“岭南文化”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中发挥其独有的文化优势,提升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文化底蕴与教学效率;最后我们在各企事业单位举办的文化传承比赛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以“岭南文化”为特点,有效地获得各种文化传承比赛的殊荣,从而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
   (一)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重要性
   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岭南文化”为突破口,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结合具体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运用“岭南文化”提升高校品牌形象设计学习效率的方法。因此,“岭南文化”对于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及实践意义。
   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经成为我国公民个人的精神追求以及行动自觉。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我国对于爱国主义精神更为重视,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的号召。我们每一名中国人,只有勇于追逐自己的梦想,只有将我们的梦想汇聚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具体对于“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首先,需要凝练“岭南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并通过挖掘“岭南文化”中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优秀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将它们渗透到品牌形象设计的方方面面。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精神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帮助学生在树立回报祖国、回报家乡的理想的同时,将这些优秀思想落实到品牌形象设计的细节当中,从而最终使学生的品牌形象设计透露出爱国、爱家的高尚精神追求。    其次,在“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岭南艺术文化”对学生开展“美育”品牌形象设计教育,从而能够更加直观地提升学生的品牌形象设计能力。例如,历史悠久的“岭南画派”艺术内容,就能有效地与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相融合,使学生利用“岭南画派”的艺术作品或者艺术风格来不断完善品牌形象设计的“美育内涵”与艺术表现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品牌形象设计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运用“岭南艺术文化”表达品牌形象设计的美育艺术性内涵。
   最后,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中有效介入“岭南乡土文化”“岭南民俗文化”,也能够显著提升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将“岭南乡土文化”“岭南民俗文化”融入品牌形象设计的过程中,积极吸取“岭南乡土文化”“岭南民俗文化”的民间艺术风格,不断完善学生品牌形象设计能力,从而使高校品牌形象设计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加利于大众对品牌形象设计作品产生认同。
   (二)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意义
   1.“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总体来讲,是对我国“文化自信”发展理念的切实落实。“文化自信”发展理念的落实有很多条路径,但是利用地域文化发展国民的“文化自信”,是最为直接、最为便捷的方法。具体来说,“岭南文化”包含的众多艺术、民俗、工艺、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品牌形象设计思维获得不断的灵感源泉,使学生的品牌形象设计作品更加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在总体上具有“创新文化发展理念”的里程碑式意义。
   2.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中介入“岭南文化”,可以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岭南文学文化”“岭南艺术文化”等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文化底蕴。如,在“岭南文学文化”中的“唐诗”“宋词”“文言文散文”等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厚而又丰富的文学底蕴以及文学情感;高校品牌形象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引导学生在品牌形象设计过程中发挥这些优秀的“岭南文学文化”特长,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中的精华,从而最终应用到品牌形象设计之中。因此,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中,进行这样的文化介入,可以使学生的品牌形象设计作品底蕴更加深厚,内容更加饱满,形式更为生动,从而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
   3.对于如何确保形象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来说,“岭南文化”的介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可操作价值。例如,“岭南民俗文化”中的“舞狮文化”“龙舟文化”,就可以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品牌形象设计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舞狮文化”与“龙舟文化”进行提炼,将这些优秀的“岭南民俗文化”融入品牌形象设计作品当中,从而让自身的品牌形象设计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喜庆、更加接地气,最终对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质量产生重要的提升价值。又如,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介入“岭南文化”过程中,学生能够基于“岭南工艺文化”,有效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设计的能力与品牌形象设计作品的内涵。学生可以利用“岭南工艺文化”中的刺绣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能够更加体现中华传统艺术特点的刺绣艺术设计,从而为企業的品牌设计融入更多的“中国风”,让学生的品牌形象设计作品充满生活的感染力。
   总体而言,“岭南文化”介入高校教育,有效落实了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在高校学生走入社会的过程中,他们具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底蕴以及“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在自身的“知行”过程中追逐自身的梦想,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延续与光大。
   因此,“岭南文化”对于促进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创新意义。我们希望学生在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运用“岭南文化”中的精髓,不断提升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运用能力。高校在不断提升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办学水准基础上,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们基于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框架,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岭南文化”介入教学,使学生在提升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上,获得高质量的品牌形象设计能力发展。通过构建严谨有序的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意愿被充分激发出来。
   1.基于“岭南文化”进行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出更好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探究“岭南文化”的方向不同,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快乐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岭南文化”介入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
   2.完善“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教学的过程
   在“岭南文化”介入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文化基础和文化实践能力。学生在“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尽情感受“岭南文化”的道德魅力与精神追求,学生也可以在“岭南文化”介入中,基于“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从而凸显出主体学习地位。
   3.通过“岭南文化”介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岭南文化”介入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极为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对“岭南文化”的学习研究完成创新,更加系统和完善地理解“岭南文化”的内涵。
   4.通过“岭南文化”的介入,提升学生的文化应用能力
   通过教育策略的创新,使学生在进行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学习时,从主观上产生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应用意愿,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尝试并应用。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将学习的方式,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影响和促进知识的有效应用,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诸多裨益。    四、教学实施方案
   (一)“岭南文化”介入品牌形象设计的课程导入
   在“岭南文化”介入品牌形象设计的课程导入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岭南文化”导入视频,有效地为学生展示了“岭南文化”的分类和内涵,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到了“岭南文化”的特点,内化知识。为如何将“岭南文化”融入品牌形象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岭南文化”介入品牌形象设计的课程实施过程
   教师在课程导入的基础上,将“岭南文化”与品牌形象设计的项目内容进行关联,并且引导学生在设计作品时,注意体现项目内容准确性的同时对文化切入合理把握。具体来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与“岭南文化”相关的设计素材,通过各种设计方法提炼岭南文化元素符号有效地切入设计作品中,从而使作品凸显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强化作品内涵,传递出真挚的情感。
   (三)“岭南文化”介入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总结
   通过“岭南文化”介入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设计能力,并在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的作品更加具有“岭南特色”,彰显了地域文化内涵。具体来说,学生将“岭南文化”融汇到品牌形象设计中,有效地体现了作品当中的地域文化特点,根据不同的品牌设计定位,将与不同品牌深度切合的“岭南文化”各元素融入设计当中,最终使学生作品的情感更加真挚,内容更加饱满。
   (四)“岭南文化”介入品牌形象设计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岭南文化”介入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开展,首要的实施效果就是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认识到了在品牌形象设计中介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独有优势,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品牌形象设计底蕴,增强了竞争力。
   其次,学生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合,有效地将以“嶺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精神素养,外化为行动自觉,提升了学生对于“岭南文化”的应用能力,同时提高了设计作品的竞争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岭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岭南文化”的介入,使学生在主动传承“岭南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的社会现状对“岭南文化”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养成了“文化自信”,同时也成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敬.岭南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17.
   [2]席涛,戴文澜,胡茜.品牌形象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
   [3]郭杰,左鹏军.岭南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08.
   [4]朱慧玲.岭南文化概览[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26.
   [5]左鹏军,宋德华.近代岭南文化价值观的演变[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112.
   [6]张小华.基于海南地域文化的景区品牌视觉设计实践教学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4(6):124-128.
   [7]许丽云.基于地域视觉品牌形象设计的实践教学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8(2):153-156.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