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E生态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主持人语】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即“E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如何更有效地影响学校教育呢?这需要思考与探索其如何实现与学校教育的真正整合,整合是理解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关键(Hooper Rieber语)。对于学校教育,数字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教室内部,在于整个教育的过程。
  我们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去应对数字技术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一百年名校的影响,并已付诸行动。新时代、新使命,我们依据生长教育观,做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做适合的教育,需要更好地构建促进学生学习的学校教育环境。为此,我们吸纳世界前沿的教育科学理论,借助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努力构建面向未来的、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育生态动力系统,即全E教育生态动力系统(简称“全E生态”),让我们的教学真正转变为“为未来而教”,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是“为未来而学”,让学生在学校里灵性地生长。
  2015年,我们成功申报了“构建全E生态,协力师生生长”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目的在于以此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校教育教学变革,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组建了“整体架构全E教育生态动力系统”“全E教育生态环境的初步建设”“全E环境下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三个子项目组,分层次、按步骤推进项目建设。
  在硬件建设和软件环境布置的同时,我们进行着全E环境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试验。学校成立了E学习项目教研组,融合各学科的力量探索新技术、新环境与课堂教学的整合。2015年以来,共开设60多节E学习观摩、研究课。截至2017年,在省、市各级数字技术运用于课堂的评比中,6个课例获得部级奖励,17个课例获得省级奖励,18个课例获得市级奖励。
  针对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教师在积极学习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突破当下学校教与学实施的局限性,主动透析技术应用的优越性,调整已有教学中若干低效能的环节;积极尝试融入新技术的有效应用,试验改进教与学机制;丰富与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教与学方式系统。本期呈现的几篇文章,就是我们在项目建设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与收获。
  ——葛军
  摘要:以学校新宿舍楼和新食堂楼的建设为背景,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群教学,具体任务是:设计校园景观。新媒体为其提供了便利。为了更好地完成校园景观设计任务,启动网络投票活动,通过新媒体展示又涵盖了不同媒介的表达方式的设计作品。整个活动基本实现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活动要求。
  关键词:全E生态跨媒介网络投票校园景观
  一、任务缘起
  2018年9月,对于刚刚结束假期的南师大附中全体师生而言,这个新学期的开始是与以往不太相同的。因为陪伴这座校园二十多年的宿舍楼和食堂楼将成为历史,有着诸多美好记忆的未名湖也随之被填为平地。附中师生开始进入去临时搭建的食堂就餐的特殊时期。
  虽然新宿舍楼和新食堂楼的建设尚未正式开始,但班上学生对于未来校园环境的讨论却已十分热烈,加之他们刚刚学习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因此个个跃跃欲试。这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提供了的契机。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课标在谈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宗旨时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由此可见,这一学习任务群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会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比较、整合信息,并以新媒体的方式表达思想、交流观点。
  二、网络投票
  为了更好地完成校园景观设计任务,我们启动了一次网络投票活动。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了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景观设计案例。我们在代表性案例的选择上花费了一番心思。这些案例实用性与创造性兼具,符合中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比如,我们选择了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设计案例。边读书边种地是这一校区景观设计的理念,设计师特意在房子的天台增加了农田和果园,让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试验田,从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收获的快乐。又如,我们选择的广东顺德德胜学校的设计案例。这一设计中,学校的中庭被分为三个学科空间,通过交互式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使学生的视野具有全球性,我们还选择了诸如挪威霍克松中学、纽约联合国国际学校等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编辑、整理、配图,借助微信公众号、QQ投票系统、微博投票系统,启动了新媒体环境下为期一周的网络投票。案例介绍的编写,不仅需要学生用简单的文字突出所选案例的特点,同时需要学生配以能够体现案例特色的图片,甚至配GIF动图,从而给参与投票者以直观感受。
  我们共收到来自校内外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数千份反馈。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人群倾向的校园景观设计风格不同,但创新性、体验性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大家一致关注的焦点。
  这一环节中,新媒体所具有的创意空间、数据整合和有效互动功能,为网络投票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三、景观设计
  网络投票只是整个任务活动的开始。在真正进入校园景观设计阶段之前,每一位参与设计的学生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储备。我们将学生分为8个学习小组,安排他们在课后阅读相关的景观设计书籍和文章,明确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这一环节也是信息整合的过程,是整个活动设计必不可少的基础。为了更直观地体现校园景观设计的各项元素,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每个小组还绘制了校园景观设计流程图。   接下来便是头脑风暴,集合整组成员的智慧,共同完成校园景观设计的方案。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活动重在合作与交流。有的学生擅长数据整理,有的学生语言文字的功底比较好,有的学生则是绘图方面的高手,在设计环节,需要发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长处,让每个成员担负不同的职责。
  这是一次跨媒介的活动设计,因此,文本、图片、3G动画、短视频、动态图等均可以适当地使用在设计的方案当中。每一种媒介所承担的功能不同,因此呈现的效果亦有差別。如何将各种媒介有效地整合起来,也是整个小组工作的重点之一。
  校园景观设计不是脱离实际、天马行空地空想,而是一个理解自然、理解场地、理解文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个设计方案都要兼顾创造性、功能性和美观性,真正做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经过为期两周时间的实地考察和分组设计,学生对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案例制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有的小组拉来专业设计人员作为技术顾问进行指导;有的小组殚精竭虑、数易其稿;有的小组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物品,搭建模型。终于,在花费了数十天的心血之后,所有小组都完成了校园景观设计的初稿。初稿的出炉并不代表设计的最终成功,每个小组还需要利用两三天的时间准备一个时长8分钟的宣讲,将自己的设计案例向更多的人展示。
  宣讲,不是简单的PPT播放,它需要将整个设计案例的精华部分传递给大家。这就需要宣讲者熟悉整个案例的设计理念,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文字、图片、视频等与口头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是一项跨媒介表达的任务。在宣讲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学科的老师担任评委,同时选择部分学生代表作为大众评审。最终,在8项设计中推选出4项作为入围的校园景观设计作品。在此基础上,大家群策群力,为入围的4项作品提出了修改方案,并将修改后较为成熟的方案在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媒体平台公布,以征求更为广泛的意见。面对网络中各式各样的反馈意见,方案的设计者们去粗取精,将设计方案继续优化。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局面,受众在主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能通过转载、评论等互动方式,参与到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
  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校园景观设计活动中,学生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他们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利用新媒体展示作品,其作品的设计中又涵盖了不同媒介的表达方式。应该说,本次活动基本实现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活动要求,所展现的成果也是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设计方案也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相信,一些创意和设计也会在日后的校园景观设计中得以呈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