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为世界各个文明形成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谐共处的积极关系,共同开创人类美好前景提供中国方案。我们要坚持和而不同,维护文明多样性;坚持平等互尊,加强文明对话交流;坚持包容互鉴,促进文明发展繁荣,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举办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重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把亚洲的多样性转化为扩大交流合作的动力,推动亚洲不同文明加强交流沟通,增强亚洲文化自信,促进亚洲协作互信,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人类生活在不同种族、肤色、文化、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种族和民族,共同创造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如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个文明既迎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广阔空间,处在一个交往互动空前广泛深入的时代;又面临强化认同、凸显特色的竞争场面,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热点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极端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不断凸显,所有这些问题都越来越需要从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角度来寻找根本解决之道。人类发展又一次站在了重大抉择的十字路口。
面对这种形势,不同文明是包容互鉴、交相辉映,还是独尊封闭、冲突对立,不仅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且决定人类文明整体的前景。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这就为世界各个文明形成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谐共处的积极关系,共同开创人类美好前景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持和而不同,维护文明多样性
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纷呈多姿。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文明同样是多样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每个华章都是各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个片段都是由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延续到今天。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地域广阔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既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都既是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为主体的创造,也是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因此,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都应该得到承认和珍惜。各国各民族既要珍惜和维护本国本民族的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又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既要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又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在注重保持和彰显各自特色以及标志性符号的同时,正在交流交融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共同要素和标识;来自不同文明的各国各民族交往越多越深,越认识到别国别民族文明的悠久传承和独特灿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多样一体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大家园的主基调。那种把自己的文明作为唯一的中心或强势文明,对其他文明进行贬低甚至要加以改造的意图和做法只会严重破坏文明成果,最终必将危及自身。“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坚信文明只有多样才多彩、只有多彩才绚烂,必須共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坚持平等互尊,加强文明对话交流
世界不同的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都扎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是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集体记忆,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秉持谦恭互尊的态度,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一种文明如果居高临下对待另一种文明,那不仅不能理解这种文明的奥妙,不能了解这种文明的真谛,不能借鉴这种文明的长处和精华,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
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基础上,不同文明应该加强对话交流,虚心学习,积极吸纳对方的有益成分。对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要理性处理,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加以攻击和贬损,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文明霸权和“文明冲突”必将给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带来灾难。当然,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交流学习,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也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更不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坚持包容互鉴,促进文明发展繁荣
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处,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正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西汉张骞两次从陆路出使西域,中国船队从海上远达印度和斯里兰卡;唐代对外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长安;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出洋,到达东南亚很多国家,远抵非洲东海岸肯尼亚;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华文明的营养之后变得更加丰富发达。源自中国的儒学,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经过中华文化发展的佛教思想和由此衍生出来的独特的佛教理论,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这其中,中外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现如今,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发展难题的智慧,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可以为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提供思想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均衡发展、相互促进;使中华文明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释放深藏的旺盛生命力,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类历史本来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和合融通的宏伟画卷。各种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因交流互鉴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都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交融中演化成今天的形态。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世界文明之园才能变得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摘自5月15日《学习时报》。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7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