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越老越胆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医疗圈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年大医生,十年小大夫”。意思是说,医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3年会觉得自己什么病都能看能治。但是,當工作10年以后,反而会变得很谨慎,胆子似乎变得很小。
为什么年龄越大,胆子反而越小呢?
我们知道,大脑有奖赏系统和惩戒系统,与奖赏“欣快感”相对应,不良的情绪是人脑的自我处罚。
其中,恐惧和焦虑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这两种情绪体验虽然令人不爽,但是,这恰恰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这是因为,可以带来不良情绪的行为往往代表着危险。比如,各种伤害可以产生痛觉,疼痛感觉又会进一步刺激产生恐惧(急性)和焦虑(慢性),从而告诉人们,“要远离这些危险”。
哪些物体或因素是“危险的”,我们需要远离呢?
有的是写进基因的,更多的是通过后天接触而习得的。在生命初期,写进基因的“东西”是少数的,所以我们会无所畏惧,表现为“初生牛犊不怕虎”。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可以产生伤害的物体和因素,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惩罚,而这些强烈的不良情绪与带来这些惩罚的危险事件一起,作为“情景记忆”在大脑海马区编码成长期记忆加以保存,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训”。
当再次遇到相同的危险因素时,就会触发我们的旧时不良记忆,代入现实的压力情景,产生预警性惩罚:不能这么干,否则就会产生以前某一次的恐惧或焦虑情绪惩罚。
在一些心理障碍性疾病患者中,威胁和压力被泛化和过度强化,从而使他们无法正确区分威胁和安全的界限。
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就是持续和广泛的恐惧,把一些无害的现象当成现实的威胁加以回避。成语“惊弓之鸟”就是威胁被过度强化现象的很好写照。
而另一个成语杯弓蛇影,则是威胁被过度泛化现象的写照。
人的一生中,会不断经历各种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这些威胁性事件和不良情绪一起被储存在记忆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旧有的不良记忆逐步积累。
到了晚年,当遭遇到现实压力时,记忆中的负面教训就会被触发,相关信息被传输给额叶决策中枢,干扰对现实压力性质和程度的判断,进而影响到人的决策——把原本没有现实威胁的事物判断为存在威胁,从而做出更加谨小慎微的应对决策,也就是显得特别胆小怕事。
(张成君/文,摘自《健康时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8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