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与支持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幼儿教师科学领域专业成长的支持策略研究——以生命科学教育实践为例”的研究中,教师既是研究主体,也是研究对象。只有抓住教师在生命科学教育中的典型表现、关键问题和真正需要,才能及时研究,更好地引领,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对教师的前期测查和研究过程中问题的捕捉,我们主要聚焦五个问题。
问题一
教师对生命科学相关概念知识的储备不足,理解不准
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具有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和对科学概念的正确理解作为支持。前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生命科学的核心经验、知识、概念的理解比较薄弱。而后续生命科学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教育目标不适宜、教师引导方向不明确、教育策略不得当等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对生命科学相关概念知识的储备不足、理解不准导致。
例如,在“大蒜搬家”活动中,教师预设了“体验大蒜生长的基本需求”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讨论照顾蒜宝宝的方法,幼儿提出“晒太阳”的想法。在给大蒜宝宝晒太阳的过程中,幼儿发现“阳光跑了”,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阳光跑到哪里去了”,并跟着阳光走,为大蒜3次搬家。当阳光渐渐褪去、没有阳光可以追随的时候,老师引导幼儿讨论“晒太阳蒜宝宝不冷,班里还有什么地方是暖和的呢”,于是孩子们再次为大蒜宝宝搬家,将大蒜放在暖气旁边。教师认为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了不同的时间阳光会照在不同的地方,了解了阳光和温度与大蒜生长的关系。
通过分析活动过程和教师对活动的反思,我们了解到该教师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阳光、温度对大蒜生长的不同影响作用的了解不够清晰准确(认为阳光的作用是为了增加温度),导致活动目标制定比较笼统,对活动过程的引导偏向了“阳光跑到哪里去了”,偏离生命科学活动经验的学习,对大蒜生长条件的探究和梳理不够充分准确。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围绕生命科学核心概念、生命科学教育关键经验和具体教育目标,采取“集中研训、形成共识——领导先行、强化理解——循环实践、深化认识”的方式弥补教师科学知识概念方面的不足。通过集中研训,形成了生命科学核心概念、生命科学教育关键经验和具体教育目标三级目标体系,并形成了从高位概念对接教育目标的思维共识,提高教师对科学概念学习理解的重视;通过领导先行,提高干部层面的认识理解水平,为引领教师做好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准备;通过循环实践,强化教师对三级目标体系的认同,提高对接、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
问题二
教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尊重和践行不够充分
开题时,专家便给我们提出核心问题——“生命科学的根本是什么?”“如何看待生命科学教育中的伦理问题?”希望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在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方面有所体现,给我们课题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方向。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传递给教师,并结合国内外一些正反事例,帮助教师理解。然而实践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还会反映出教师对尊重生命的认识不够。
例如,某中班饲养蚕的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一直精心照顾蚕宝宝,为蚕宝宝清洗桑叶、清理蚕舍,为了不让蚕宝宝受伤,小心翼翼地挪动蚕宝宝,周末把蚕宝宝带回家照顾……直到蚕吐丝结茧,孩子们了解了蚕丝的用途和取蚕丝的方法。为了让幼儿有更直接的体验,老师组织了抽蚕丝的活动,孩子们按照查找的方法,“将蚕茧放入热水中……抽出了好多的丝,脸上都有得意的笑容”。
这个案例反映出老師对尊重生命的理解和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表面化,尊重生命的理念没有深入到思想,内化到行为,在尊重生命与知识经验的平衡与取舍上更倾向于生命为教育服务;二是区别化,对蚕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生命状态有不同的尊重态度,比较鲜活的生命状态更容易引起老师和幼儿的关注,相对静态的生命状态,则容易被人忽视。区别化还表现为对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态度,对有些生命能够做到尊重、爱护,对有些生命则不能。
老师们反映出的问题一方面说明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也向我们启示生命类型、内涵的丰富。因此,我们除了进行资料学习、理论思辨和案例交流,在理念和方法上引领教师,促进对生命科学教育伦理问题的认识,还通过观察、体验、发现生命的不同表现,增强对生命的了解:在观察螳螂蜕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在珍珠鸟孵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鸟爸爸、鸟妈妈对新生命的责任和坚持;从小壁虎断尾再生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智慧和奇妙;从小蜗牛之死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教师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多的触动,切实感受到要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要学习与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和谐共处。认识上的转变带来行为的改变。过去以服务幼儿获取经验为目的,常在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开展种养殖活动,导致动植物死亡,在拿生命试误的过程中认识生命;随着对生命的尊重、关爱、认识、情感越来越深刻,牢固树立了以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爱护生命为前提科学饲养的理念。在种养殖活动之前会通过查找资料,做好知识经验和种养殖条件的准备,并根据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需要创设适宜、舒适的生存环境,开展探究活动。例如,测量监控仓鼠的体重变化,根据仓鼠的食性营养配餐,根据仓鼠喜欢钻爬的特点为仓鼠设计游乐场,将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落到生活和教育行动当中。
问题三
教师对幼儿阶段生命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不够适宜
生命科学教育蕴含丰富的内容,但是在对教师的前测中了解到,教师对生命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丰富性不够、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等问题。丰富性不够表现在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内容主要为自然角活动,还有少数室外种植和养殖活动,与自然、季节、环境相关的内容比较少,并且种养殖的种类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豆角、黄瓜、小白菜、小兔、小鱼、乌龟、小鸡等常见动植物方面。年龄特点把握不准表现在教师普遍对于不同年龄班适宜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内容感到困惑。 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从几个方面引领突破。
◆ 聚焦季节、自然特征探寻教育内容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恰逢春季,幼儿园结合季节开展了比较多的种植活动,而到了秋季我们发现老师多是重复或照搬春季种植活动,因为不符合季节特点和植物的生长特点而导致种植失败,有始无终等状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聚焦季节和自然特征,围绕“秋冬季的季节特点是什么,秋冬季的自然变化有哪些,与动物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开展研讨,最后梳理出秋冬季季节的特点:温度越来越低、作物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有些动物的行为逐渐发生变化,如死亡、休眠、迁徙等。关于人们在秋冬季节的生活,老师们一致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从老家说到北京,从小时候说到现在,买冬菜、积酸菜、晒红薯干、腌咸菜、吃火锅、下地窖、报纸卷白菜、给树穿棉衣……原来秋冬季节可以有这么多的事情可做。结合地域和幼儿特点,确定了“秋天的树”“冬天的花坛为什么要盖被子”“花开花落”“丰收啦”“好吃的水果”“蔬菜宝宝过冬记”“冬小麦成长记”等活动,丰富了幼儿对“秋收冬藏”的体验。
◆ 结合幼儿特点和动植物习性特征选择内容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特点是我们选择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结合幼儿特点,以生命周期短、特征明显、富有变化、易于饲养种植、便于观察及安全为选择依据,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动植物的习性特征,从中筛选适宜内容,除了过去常见的蜗牛、蚕、蚂蚁、小雞、乌龟、小兔等动物外,经过实践验证,丰富了螳螂、蝴蝶、鳌虾等动物,樱桃萝卜、向日葵、冬小麦、甜菜等植物。同时,进一步清晰年龄划分。例如,同样是采摘活动,小班以幼儿熟悉的蔬菜水果类为主、中班以各种具有对比性的蔬菜类为主、大班则以粮食作物为主。
◆ 根据生命科学核心经验有目的地挖掘内容
生命科学核心经验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经验体系,不仅包括动物、植物,也包括微生物,不仅是生命个体,还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等。因此,我们根据生命科学核心经验,针对教育实践中的薄弱内容,有目的地挑选适宜的内容。例如,围绕核心经验“地球上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开展“细菌来了”等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自然角农作物上和生活中的细菌霉变等现象,探究细菌生存的条件,了解细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围绕核心经验“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开展“树叶的变化”“奶奶的餐桌”等活动,使幼儿对生命的,及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丰富、立体、全面的认识。
◆ 通过园际交流开拓教师视野
课题组内园所类型比较多,各个园所的生命科学教育资源也各有特色,其中不乏一些生命科学资源比较丰富、生命科学教育走在前列的园所,如,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幼儿园、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等。通过交流展示,各个园所都积极大胆尝试更多生命科学教育内容,并探索出一些特点与规律,比如,春夏季自然角适宜种植各类蘑菇、荷花、牵牛花、草莓等生长快、变化多与季节生活紧密联系的植物;自然角还适宜饲养孩子们最为感兴趣的昆虫类、爬虫类、水生物类,如饲养蟋蟀、独角仙、蜘蛛、蜥蜴、寄居蟹、鳌虾、五彩贝等,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内容。
问题四
教师对探究式生命科学教育方法的认识、运用比较欠缺
在课题观摩实践中我们发现生命科学活动过程的探究性不够。例如,在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除了肉眼估测小动物有没有长大,有没有更科学、更丰富的探究方法呢?
对此,国秀华老师就“如何以探究式科学教育方法实施生命科学教育”做专题培训并给与具体指导。在原课题研究计划中增加了新的内容,强调关注幼儿探究过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展生命科学教育,并根据教师理解、实践的程度,进行专题研讨。教师开始运用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方式开展生命科学教育,但是对“探究式科学教育”各环节的理解与运用还不够娴熟,主要表现在出现机械套用环节和缺少探究环节的现象,特别是幼儿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经验交流梳理等环节丢失和不充分。
针对这一现状,课题组放慢研究步伐,在之后课题的每一阶段,均就这一问题,不断反思、总结、交流,经过课题组的培训和引领,使探究式科学教育逐渐深入老师的观念层,并与教育实践融会贯通。
例如,在如何判断小兔子是否长大了的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有的从小兔的食量变化进行判断——“原来小兔一顿吃几片菜叶就饱了,现在它们一顿能吃掉许多油菜、白菜叶,还吃胡萝卜呢”;有的通过目测小兔身体的变化来判断——“小兔身体变胖了”“小兔的耳朵变长了”;有的小朋友结合自己体检的经验,提出给小兔称体重、量身高,运用天平、长方体积木块,定期给小兔称重、量身长,比较小兔身高、体重的变化,用“数据”说明小兔逐渐长大的程度。
问题五
教师对生命科学教育研究的信心不足、
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课题开展的初期,对生命科学三级目标体系的梳理和对接阶段,老师们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的科学、严谨与难度,也感受到了自身知识经验和研究能力的局限,因此产生畏难情绪:“这不应该是专家、领导们考虑的吗?这是我该干的吗?”“我能行吗?”对此,最主要的是要帮助老师树立自信,看到希望。我们一方面积极鼓励,及时肯定教师的点滴进步,为教师加油打气;一方面加强引领培训,帮助教师逐渐体会、理解;同时密切关注老师的变化,发现身边的典型人物,树立身边的榜样。这时,一个身影走进我们的视线——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幼儿园的一位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许佳琪,认真钻研课题研究的理念,不断运用三级目标体系完善、调整本班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及时总结心得体会,梳理经验与策略,在片区小组观摩研讨中脱颖而出,带给与会干部、老师们极大的震撼和感动。会后,各园老师纷纷撰写了心得体会,表示一定要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学习她肯于学习、勤于钻研、勇于奉献、潜心观察与总结的精神与态度。我们就是以这样一位年轻教师的进步成长为例,使更多的老师看到了攻坚克难的希望,增强了自信;看到了课题研究带给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优质的科学教育带给孩子们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感动;更看到了个人努力的差距,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教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突破畏难情绪,使课题研究更加顺利地推进。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的引领,课题组从教师的经验现状、困惑问题和科学学科领域特点和教师需要的专业素养出发,给予教师需要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促进教师科学领域教育的专业能力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0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