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校乐律学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掌握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等律制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笔者将尝试设计制作出一个具有便携性、精密刻度、可清楚根据弦长判断出律制的弦准,这可以让学生在下乡采风中直接使用它测量所采集音乐的精确音高,并由此判断出所属的律制。一方面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一方面能更好的认识所调查民间音乐的音乐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便携式弦准;律准乐律学课程;精密度
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在古代称为“乐律”,经近代系统化发展后,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乐律学”。该学科作为一门音乐学理论课程,在国内艺术类高校罕有开设,缺乏普及,学生感到在学习中难度较大。但其内容涉及中国音乐本体研究的方方面面,且在时下各类重要音乐类专刊中,乐律学研究的相关课题时常出现,并能引发较多讨论热点,故掌握其中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开设此课已有数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一直希望能在理论和实践中架起桥梁,让学生能有学以致用。
一、乐律学课程中“律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
以律学为例,笔者欲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尝试设计制作出可用于测音的乐器设备投入到教学中,使同学们能在下乡采风的过程中使用。这样对于所研究的地方音乐的音高和律制有了一定的判断,可以更好的分析当地的音乐本体,也能准确的判断出其所用音高律制,将理论与实践想联系,使得不再仅仅在课堂上用习题的方式掌握乐律学的内容。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能发现更多规律性内容的效果。
在学生们收集整理各地民间音乐时,其音乐所用律制很难判断。所用音乐是五度相生律、纯律还是十二平均律?很难有一个判断标准。市面上虽有测音仪器在售,但在实际运用中,其更适用于实验室或密闭安静环境测音,并不利于乡间野地的实地考察和当场测音,一来电子测音仪在嘈杂的环境中捕捉频率时干扰太多,二来受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其结果也会受到影响。此外,演奏者或演唱者的临时发挥也有很大影响,几乎没有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演奏其所奏音分完全一致,所以用测音仪器的多次结果取平均值后,再比对与什么律制相接近而得出结论的做法是十分值得商榷的。为解决采集民间音乐时如何确认其律制的问题,笔者认为制作出一个具有精密刻度、且便于携带的律准,是最佳的测量律制工具,这可以方便田野采风者记录音高,并根据其所用律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各朝各代用以调音节律的律准层出不穷,如先秦的均钟、汉代的京房准、梁武帝的四通十二笛等弦准和律管。就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律准”的基础理论研究上,如有陈应时的《中国古代的律准》(载《中国音乐》1986年01期)和《“均准”和律琴》(载《乐器》1987年04期);王允红的《中国历史上弦准的发展》(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04期)和《从中国历史上弦准的发展看朱载堉的贡献》(载《中国音乐学》1992年03期);付晓东的《制丝竹律准 定金石声均——简述“中国民族乐器音响标准库”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04期)等相关文章。在实践领域中,也有一些学者做过实验性的制作,如上海音乐学院的陈应时教授就作有一件“弦准”,他命名为“律琴”。该“弦准”的主体即一把古琴,在每根弦附近的琴面上画有精密刻度,囊括了京房六十律、蔡元定十八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等多种律制。
较之律管,弦准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占据了不可磨灭的一角,从弦振动发音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弦准比律管更准确、稳定、易计算。鉴于此,笔者更倾向設计制作出能用于实践的弦准。
二、便携式弦准的设计方案
笔者从各种角度对中国古代律准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解读,也联系时下采风调研时所遇到的疑点和困难,欲以精准度和便携性为主要考量。
(一)精准度
在精准度设计方面,笔者构想的弦准是由木质琴身、精密刻度、钢丝弦、琴轸、可移动的音柱等结构组成的。所述木质琴身采用密度较硬实木制作,长度60cm,宽度15cm,有出音孔,轻巧短小便于携带;所述精密刻度,即在琴体正面琴板上标记显现出三分损益律、纯律、七平均律及中立音的刻度位置,为快速辨识,采用不同颜色刻画;所述钢丝弦,粗细仿效古琴第四弦,为解决校音问题,将该准可发最低音的有效弦长用彩色颜料点出,测音前可依赖这两处彩点校准音高;所述璇玑琴轸用于张弦调音,首尾两端各自安置一个琴轸,用于调节音高;所述可移动的音柱用木材制作,位于琴弦水平下方,可自由移动改变音高,高度恰当,既能够到琴弦,又不会将琴弦顶高,使之紧绷。在可移动音柱方面,参考了汉代京房在弦准中使用移动音柱的方式,选用松紧度刚好紧贴琴弦的音柱。只是京房原文献中,关于音柱的形制没有更详细的描述,笔者将其设立为木质,切面水平,可对准面板上的刻度。
所测音乐的音高究竟为多少,主要体现在琴律面板粘贴的刻度量尺上。欲取47cm长度的量尺刻度粘贴在琴律面板上,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三分损益律、纯律和七平均律中的各音阶音高对应的长度(民间音乐中罕有十二平均律,故不做标示)。此外,考虑到民间音乐的特殊性和中立音存在,将在每个音高的基础上各加减,依序标示出,以适用于发现其所用的律制以及中立音的考察。音乐音高在实际的演奏中,受演奏者的主观影响,往往不可能如理论律学一样,能精细到每个音分;测音仪器无论古今,也不可能精细到没有1音分的差距。该弦准的设计主要针对活态音乐的律制测定和辨别,会选择各音在自身基础上加减,也是经过了系统的分析和考察。加减相当于在原音高基础上加减22音分,既能被人耳辨别,又能明确地辨明所属律制,长度上亦好绘出,是综合考量后的结果。
弦发音虽然相对稳定,但张弦的木质琴身会随着季节、湿度等环境的不同而产生长短的变化,进而影响到音高的准确,相差范围可达到15%—20%,这已经直接影响到律制的判断。此需时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避免该问题的产生: 1.木质面板长度会发生变化,但钢丝弦不会被气温和湿度左右,稳定性较强,故面板只作为绷紧琴弦的媒介,钢丝弦上的彩色标示才是定音的标准。将最低音高将设定为小字组E音,其发音的长度将在钢丝弦上标示出两个节点。每次开始测音前,无需校对音高,只需要将两处节点对准两头的琴轸即可。既稳定,又准确。
2.考虑到木头的伸缩性,将不在琴体面板上标明各律制的弦长刻度,而另将带有精密刻度的量尺粘贴在面板上,其长度将不会有变化。
(二)便携性
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古代弦准资料来看,乐器偏大,这并不适用于下乡采风,若要更好的用于实践中,體型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控制律准的重量,故选用木质琴体,总重量设定在2-3斤,长度60公分以内,便于田野调查中携带。其琴身虽为木质,但主宰音高的长度不受其伸缩影响,依附于钢丝弦的标示和面板粘贴的量尺刻度。其次,对音域的选择和设定会影响弦准的长度。因测音对象以民间音乐为主,故而音域不会特别宽,最低音取到小字组E音已具有广泛适应性。若放宽音乐可以用增加不同粗细的钢丝弦来达到。如此一来,可以保证该弦准的重量轻,长度适度易携带,且可适用于各种可能出现的音高,并可将这些数据用于当地民间音乐律制的分析研究。比古代的律准好携带,亦比今日的测音仪灵活,可适用于各种环境。
三、便携式弦准在学生民间音乐采风中的使用
在乐律学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掌握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等律制的计算方法,能辨明各个律制的不同之处并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对此明辨。若将设计的便携式弦准投入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在下乡采风中直接使用弦准测量所采集音乐的精确音高,并由此判断出所属的律制。有可移动的弦柱可以得到比手指压弦更准确的音高,可以通过弦长的调节以找到与民间音乐中使用的相同音高,并根据弦准上对应的尺寸数据逆推其所用的律制。在音乐实践中,音律的精准性不会像理论律学一样精准到几个音分,但是律制与律制间差异较大的音分也会达到22-24音分,完全可以用“以耳齐声”的方式分辨出来。故从大范围来讲,可以用弦准测得民间音乐中所用的律制。将便携式弦准用于民间音乐测音一方面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一方面能更好的认识所调查民间音乐的音乐形态方面的内容。
乐律学中涉及律制研究的方方面面,在过去的教学中都是纸上谈兵,仅体现在课堂和课后所做习题中,学生们能掌握到的知识也仅限书本,而将便携式弦准的设计和制作投入到教学后,学生们将把所学投入更广阔的研究视野中,让理论性课程真正成为了可以对实践生活起到指导性作用的学科。而将该律准投放给学生采风使用,并在其使用时全程指导,一方面可以将课堂延伸至田野,一方面能让他们更熟练的掌握住理论基础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0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