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适合的教育”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适合的教育”旨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重点关注教育质量。近年来,作为由江苏省教育厅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有了四梁八柱,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基本框架。经过学界和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适合的教育”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适合的教育”引领下,新时代江苏教育已经进入优质发展的深耕阶段。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理论完善;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8-0007-09
  自2017年6月“适合的教育”研讨会在靖江市召开以来,“适合的教育”已经成为江苏教育发展的鲜明旗帜。一方面,作为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动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拥有强大的制度保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具有广泛而充分的社会基础,引起热议和关注。“适合的教育”致力于解决当前江苏教育的基本矛盾,引领江苏教育向现代化迈进。据此,在“适合的教育”理念下,新时代江苏教育进入了优质发展的深耕阶段。
   一、文献研究的总体情况
   从文献分析的角度,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以“适合的教育”作为主题词,中国知网共收录学术文章和新闻报道252篇,其中,2017年共87篇,2018年共165篇。在发表来源方面,重点来源期刊及报纸包括:《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中国德育》《江苏教育报》《中国教育报》等(见表1)。来源核心期刊包括:《中国职业教育》《职教论坛》《上海教育科研》等(见表2)。在研究主体方面,主要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基层学校的校长。在研究内容方面,2017年侧重于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大多是普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2018年,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主要聚焦于课程与教学、区域推进、学校管理,并且涉及的教育类型更加丰富,关于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研究明显增多。总的来说,2017年,“适合的教育”有了四梁八柱,被勾勒出基本框架。2018年,“适合的教育”不断得到丰富与拓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二、“适合的教育”理论体系得到完善
   (一)问题导向:新时代江苏教育的基本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据此,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充分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当今江苏教育的基本矛盾给出了判断: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及教育运行的内向,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及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坚持问题导向,“适合的教育”应运而生。葛道凯厅长认为,“倡导‘适合的教育’,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以及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1]因此,发展“适合的教育”,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客观分析江苏教育的历史方位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提出的旗帜性、方向性、引领性理念。它既是对江苏教育现有基础的肯定,也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二)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
   “适合的教育”应该适合谁?这与教育核心价值观有关。厘清这一问题,有助于理解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适合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在“适合的教育”讨论会中,葛道凯厅长指出,“适合的教育”既要适合学生,也要适合社会、适合区域、适合国家。[2]因此,“适合的教育”是个大教育概念,不仅关注人的发展,也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诸多价值取向中,大多数研究者将“以生为本”作为“适合的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成尚荣认为,虽然需要从多維度建构“适合的教育”,但是多维度并不意味着多核心。“适合的教育”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核心价值原则。如果偏离这一原则,就会改变“适合的教育”的性质。[3]冯建军、刘霞认为,“适合的教育”应将学生作为原点。只有适合学生,才能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彰显教育的“本真”。[4]从学生角度出发,倪娟提出“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需要从教育支持和学习时空等多个维度,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5]
   (三)内涵与外延:教育的内部与外部
   “适合的教育”既涉及教育内部,也涉及教育外部。一年多来,研究者们突破了局限于“适合”人的思维定式,开始关注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论内涵,拓展了研究视阈。
   从教育内部来看,“适合的教育”涉及基本理论、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等。2017年,研究大都是宏观的理论建构。成尚荣提供了框架性的思考,认为“适合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坚持因材施教,以增强选择性为重点,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6]张新平在《中国教育报》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关于“适合的教育”的思考,包括基本概念、学校文化营建、校长工作突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教育样态转型、学校评价重心转移等六大主题。[7,8]自2018年以来,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具体,研究的关注点由基本理论转向德育、课程与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在德育方面,宋时春认为: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推动德育个性化;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自主管理,体现德育主体性;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价,提升德育时效性。[9]在课程与教学方面,谢爱明认为:“适合的课堂教学”就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能否满足每一位学生成长需要为标准,而不是抽象地去适应学生整体的需要。[10]在评价方面,王祥提出了一种新教育评价理念——“适合教育评价”,其根本评价方法是教育根本目的达成度,即是否让每位学生得到了天赋的挥扬、潜能的激发和兴趣的生长,最终获得全面发展。[11]    从教育外部来看,主要探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葛道凯厅长认为,“适合的教育”有三层含义:第一,“适合的教育”是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第二,“适合的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第三,“适合的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其中,后两点与教育的外部规律密切相关。一方面,教育应考虑如何与社会相结合,另一方面,社会应该深入而充分地参与教育。
   (四)多方行动主体:政府、学校、家庭个人与社会的联动
   “适合的教育”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充分重视“上”“下”的联动机制。通过分析已有文献,笔者将其归纳为:政府是改革的主导者,学校是改革的主体,学生是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社会是改革的深度参与者。
   政府是改革的主导者。葛道凯厅长认为,政府有两个主要职责。一是将一个理念传递给人民群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二是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
   学校是改革的主体。张新平认为,“适合的教育”要有与之相应的学校文化来配合,充分发挥校长的统筹协调作用,改进教育管理方式,着力构建一个适合“适合的教育”的学校评价体系。[12]吴夕龙强调了学校管理的作用,认为“适合的管理”催生“适合的教育”,学校管理者要确立适合的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用教育家的办学情怀推动学校和谐发展。[13]
   学生是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以生为本”是“适合的教育”的核心。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为每位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是改革的落脚点,也是评判改革成败的最关键标准。冯建军认为,学生是否满意是“适合的教育”的最终标准。“适合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这是第一前提;还要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并給予充足丰富的课程供其选择。[14]陈学军进一步明确了“适合”的内涵。“适合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优势教育,它相信并能合理识别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能将潜能转化为积极的力量,进而形成每一个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持续发展。[15]
   社会是改革的深度参与者。葛道凯厅长强调了社会氛围和环境,认为“适合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唯分数,不唯名校,不唯学历,为青年学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台的环境和氛围。[16]陈学军认为,健全“适合的教育”的实践体系,需要社会层面的支持,从而构成“社会支持性参与、政府多样化提供、学校生本化实施”的“适合的教育”实践体系。[17]
   三、“适合的教育”实践经验得到丰富
   (一)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动实践
   1.发展适合的基础教育。
   在学前教育方面:2017年12月,在江苏省学前教育现场推进会上,葛道凯厅长指出,目前江苏省学前教育的问题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所以,学前教育要认真落实好《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公益普惠、强化机制建设,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上好园”等问题,重点在完善布局规划和重点建设、加快发展公益性幼儿园、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展适合幼儿的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初中教育方面:针对初中教育的薄弱环节,201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初中教育内涵发展与全面提升计划》,要求切实关心每一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广泛发动学校、教师和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初中教育。
   在高中教育方面:2018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意见》,旨在引领省内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和提升办学品质,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求包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独特办学思想、造就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优质课程体系、健全学校治理机制、不断丰富校园生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智慧教育范式、深度开展国际交流。
   2.办好适合每一个特殊孩子的教育。
   2017年10月,《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颁布。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指出,该计划在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特殊教育完整体系、管理机制、经费统筹、队伍配备、职称待遇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色和国际水准,各地各校要将好政策、好方法贯彻落实到位,努力办好适合每一个特殊孩子的教育。
   3.发展适合的职业教育。
   2018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2018年继续推进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作出部署。试点内容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和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建设目标是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企业满意,真正实现“教育的适合”,让职业教育适合于国家,适合于社会,适合于人民。
   201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在《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动人大立法,出台《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健全产教融合激励制度,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取得突出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立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制度;以融合发展理念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布局,引导各地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摆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格局中进行谋划,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市县人口分布相适应、与主体功能区相匹配、与产业园区相对接;支持建设若干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试点行业等。[18]    4.打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
   2017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江苏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办法》,要求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葛道凯厅长指出,江苏要努力发展更高水平、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省域高等教育,顺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提升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升高等教育的契合度;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贡献度;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的开放度;加强省级统筹,提升高等教育的保障度。
   (二)区域教育的创新推进
   泰州市通过发展“适合的教育”,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不美好”问题。推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打造乡村学校新教师“1+2”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深化城乡校际间“名师+”教师流动机制。夯实育人基础,继续深化“泰微课”的建设与应用,让全市所有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治理体系构建,由卓越“小体系”建构起整个区域教育的卓越“大体系”。[19]
   常州市注重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长力,为“适合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重视以强化能力建设为重要手段,夯实学校发展基础。启动编制新一轮学校建设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全市学校硬件设施和内涵建设现代化水平,为“适合的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大力实施“三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为“适合的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制定并实施《常州市学校品质提升行动计划(2018 ~ 2020)》,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品质。[20]
   无锡市通过完善教育服务体系,为人人享有“适合的教育”进行积极探索。一是通过培育“新优质学校”、建设“高品质学校”等举措,提升公办学校内涵品质。二是充分发揮民办教育的补充作用,努力形成一批办学水平高、群众认可度高的办学品牌,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三是把职业教育发展摆到突出位置,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1]
   镇江市统筹兼顾四个“适合”,推进“适合的教育”。一是突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将人的成长放在首位,创建更加适合的条件。二是突出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强化法制型、服务型、专业型队伍建设,创新更加适合的管理。三是突出核心素养目标,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全覆盖,建构更加适合的课程。四是突出教育民生服务的优化,提升教育供给力、教育幸福感、教育满意度,创设更加适合的氛围。[22]
   宿迁市立足市情探索“适合的教育”,办有温度的教育,着眼教育普惠,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办有选择的教育,在保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通过“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形成民营资本、优质资源、先进理念竞相涌入的发展环境。办有担当的教育,围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提档升级,打造更多的产学对接平台。[23]
   在打造“教育吴中”品牌建设的关键时期,苏州市吴中区以“适合的教育”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既是遵循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致力于为江苏实践“适合的教育”提供“吴中样本”。通过软硬件建设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课程教学改革突破教育的现实困境、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开拓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三大行动路径,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优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4]
   (三)基层学校的鲜活样本
   1.普通教育学校。
   星海小学是苏州工业园区内开展“适合的教育”的典型学校。该校自2010年起就确立了“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过8年的探索,“适合的教育”思想逐步成型并得到深度践行:实施适合“每一个”的多元课程,运用适合“每一个”的教学策略,探索适合“每一个”的分层培养,运行适合“每一个”的评价体系,共享适合“每一个”的智慧果实。[25]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秉承“适合与超越”的办学理念,着力提升师生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引导师生做更好的自己。实施“壮腰工程”,提高中层管理执行力。锻造“名师工程”,示范辐射促发展。架设“三礼六节”主题德育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铸造教师妈妈德育品牌,推进爱心教育纵深发展。转变教学方式,力推智慧课堂,充分利用“泰微课”教学。探索“行政班+走班”教学方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5+2”项目,引导学生适合学习。[26]
   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想象·创造”课程基地,探索“育人方式”的转型,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适合的教育”提供了现实教育样态。基地保证课程的丰富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丰富的课程保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在亲自实践、亲自尝试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27]
   常州高级中学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适合的教育。在课程统整方面:构建多元德育课程,搭建立体学科课程,从学生修习和课程功能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重组。在课程融合方面:促进学科课程融合(跨学科和超越学科),加强学习环境融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一室四中心),着力评价方式融合和教育资源融合。[28]
   2.职业教育学校。
   现代职业院校要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将满足个体发展、社会需求作为办学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指向。其中,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是关键。无锡市宜兴中专将创新创业孵化园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载体,遵循个体发展规律,发展适合的职业教育,保证了教学课程的适合、教学方式的适合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适合。[29]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分析高职教育痛点的基础上,打造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环境:重建高职院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制定适合生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适合学生智能特点的学分互换教学制度,再造适合“做中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组织方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个性成长的评价制度等。修复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修订三项制度(高职招生制度、严格毕业制度、办高职本科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改变社会的刻板印象。[30]   3.特殊教育学校。
   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是江苏省特殊教育践行“适合的教育”的行动路径,其中资源中心课程建设是灵魂。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就是示范样本。此课程分为三大类和十大模块。基础课程类:生命课程(尊重与爱护)。主干课程类:生活课程(习惯与德性)、艺术课程(才艺与审美)、科学课程(常识与技能)、学科课程(知识与观念)。补充课程类:读绘课程(情感与方法)、康复课程(康复与适应)、补偿课程(能力与态度)、研学课程(体验与交往)、亲子课程(通识与全程)。[31]
   (四)社会媒体的深度参与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情,还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深度参与。2017年3月,扬子晚报与江苏省教育厅共同策划了全媒体报道——“十年回眸·寻访江苏高校毕业生”,推出的32位青年才俊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他们均非名校出身,但都成就傲人,生动诠释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2018年4月,两个单位举行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32位江苏高校优秀毕业生的成才故事》新书首发式暨“适合的教育”专题研讨会,创新“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社会媒体深度参与、典型案例宣传”模式,有效引导全社会认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科学的教育命题,为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总结与反思
   综观“适合的教育”的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有可喜进展。理论方面,学术探讨不断深入,“适合的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面,“适合的教育”在江苏已经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可以说,“适合的教育”在学术界特别是江苏大地已经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江苏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适合的教育”坚持服务大局,顺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适合的教育”并不是孤立地就教育谈教育,而是要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审视,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乃至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江苏省提出发展“适合的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是对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的积极贯彻落实,是对新时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生动阐释。
   二是“适合的教育”坚持以生为本,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发展“适合的教育”,將学生放在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清醒地回归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三是“适合的教育”坚持全覆盖,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适合的教育”在江苏省已经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覆盖。从教育类别来看,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适合的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花结果;从参与主体来看,政府、学校、家庭、新闻媒体等广泛参与其中,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从地域来看,无论是苏南还是苏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出“适合的教育”在本地发展的新经验。
   四是“适合的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很好地匹配了人才成长规律。“适合的教育”归根结底,学生是最重要的对象。给每位学生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让学生成长得更好,是教育发展到一定层次后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合的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适合的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不断完善之处。比如个别地方、个别学校对“适合的教育”认识还不充分;比如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合的教育”的顶层设计,强化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谋划;比如“适合的教育”理论研究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实践的指导有待更加给力;比如需要对各地探索“适合的教育”的典型做法作进一步的提炼挖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等等。这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思考、完善、实践,努力打造“适合的教育”,不断引领江苏教育迈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16]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7-12-14(014).
  [2]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7):7.
  [3][6]成尚荣.适合的教育:要义与要点——一种框架性的思考[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7):34,36.
  [4]冯建军,刘霞.“适合的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7(11):146.
  [5]倪娟.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7(9):75.
  [7]张新平.“适合的教育”与校长工作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7-05-13(005).
  [8]张新平.“适合的教育”与学校评价重心的转移[N].中国教育报,2017-06-21(005).
  [9]宋时春.“适合的教育”:内涵、原则及对德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8(9):11-15.
  [10]谢爱明.适合的课堂教学:溯源·审视·重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8(7C):76-78.
  [11]王祥.关于“适合的教育”亮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8(5):61-64.
  [12]张新平.“适合的教育”与学校评价重心的转移[N].中国教育报,2017-06-21(005).
  [13]吴夕龙.“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管理”[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8(7):77-78.
  [14]冯建军.适合的教育是学生满意的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8(3):1.
  [15][17]陈学军.期待“适合的教育”的二次突破[J].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8(8):80.
  [18]刘克勇,陈向阳.适合的教育:职教理解和区域行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35-38.
  [19]奚爱国.发展适合的教育,绘好新时代教育强省新蓝图[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8(1):15-17.
  [20]杭永宝.常州:让适合的教育自己生长出来[N].新华日报,2017-12-07(012).
  [21]唐加俊.办好“适合的教育”,促进人人成才[N].江苏教育报,2017-11-17(001).
  [22]刘元良.开启“适合的教育”新征程,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新转型[N].江苏教育报,2017-11-15(001).
  [23]汤成军.努力打造“适合的教育的宿迁样本”[N].江苏教育报,2017-12-06(002).
  [24]梁莉,邹德胜.“适合的教育”之吴中实践[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8(10):28-33.
  [25]洪亮.适合:教育朝向幸福的维度[J].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8(8):77-78.
  [26]创造适合教育 构建幸福校园[J].人民教育,2017(10):1.
  [27]唐江澎.由“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7):12.
  [28]史品南.从统整走向融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适合的教育[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8(8):45-46.
  [29]樊玉成.适合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追求——基于区域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的建设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8(10C):49-51.
  [30]壮国桢.“适合的高职教育”: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8(10):13-17.
  [31]储昌楼.积极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建设[J].现代特殊教育,2018(9):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9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