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它们深刻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与精神风貌,并在各族生活方式、自然条件及历史过程中形成其独特风格特征。本文以昆曲为主要论述对象,探寻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特征及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昆曲;发展特征;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昆曲的诞生与民族精神
昆曲凭借它优美婉转的风格而独领风骚。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互结合,衍生出了很多流派,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昆曲腔系,成为极具代表性、民族性的戏曲。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在科技和交通都较为落后的古代,由于思想文化成果交流有限,各地的艺术风格也带有明显差异。作为综合性艺术形式的戏曲,在其发生之初就形成了鲜明的两大派别,南戏和北杂居。在明代中叶,南、北曲实现水乳交融。南戏的创作者将时尚流行的南戏与昆山地方音乐相结合,充分发掘南区音乐的魅力,吸收北区的部分特点,自创了一种独特的新腔,被称为昆山腔。之后,南北声乐、曲牌、器乐伴奏方面水乳交融,极大地丰富了昆山腔演唱的音乐表现力。昆山腔终于成为了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腔,很快被确立为南曲的正宗声腔,这一过程在明代嘉靖年间完成。
二、昆曲的发展与民族精神传承
(一)昆曲的形成
自元末明初昆山腔的产生,到嘉靖时期昆山腔的改革,昆曲逐渐走向成熟。而且苏州地区的繁华刺激了百姓和市民阶层对昆剧的强烈需求,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借助文人人的參与,为昆曲的发展输送了丰富的营养。明代嘉靖后期昆曲定型,再到清代乾隆中期纷乱之前,可以说是昆曲的繁盛期,也是戏曲的整体繁盛期。在这二百多年间,昆山腔一统天下,数量之巨大、质量之高,在我国古典戏曲史上均达到顶峰,昆曲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昆曲演出的发达。
(二)承载地域文化的昆曲艺术
苏州,昆曲的故乡。明朝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建设,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许多地区尤其是江南城镇增加,商业发达,人口密集。无论三教九流,都需要文化娱乐的享受,群体性观剧需求越来越频繁和强烈,这时群众需要看的当然是昆曲,然而家庭昆班无法满足,这就促成了职业昆班迅速发展起来。昆曲演剧成了苏州老百姓一项重要的职业,民间的职业昆班为了生存而游走江湖,将昆曲带向四方。所以,在明朝万历年末,昆曲开始走向全国。从宫廷到豪门,从京师到边陲,无论是家庭昆班还是职业昆班,都惯于到苏州采选演员。因此,崇祯年间,苏州的昆曲演剧更为繁荣,每年的四五月间,迎神赛会的仪式也成为昆曲迷们的狂欢节,各类昆班层出不穷,一部昆区延续几十年不散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昆曲得到进一步发展,剧作家和曲作家辈出,剧本的题材也愈加广泛。
(三)昆曲的繁盛
在繁盛时期,无论是家庭戏班还是职业戏班,其生存和发展都要以经济为基础,演剧中心的形成也离不开巨大的财富支撑。昆曲在这一时期的繁荣,除了创作上的极大繁荣,还有演出组织在中心地区的巨大发展。明代时期的昆曲演剧中,家庭戏班的组织达到了极盛,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风浪后,家班已经所剩无几。清朝建都北京以后,观剧之风见长,康熙尤其爱昆曲,因此,清朝的新贵族们仿效明代风气,家班组织略有恢复。总的来说,康熙年间的家庭戏班逐渐增多,其类型、组织、舞台和规模都沿袭明代,数量则无法与明代相比。雍正年间,雍正帝致力于整肃纲纪,下旨严禁在任官员置备家班,肃清官场的糜烂之风,收到一定效果。然而,这一政策在客观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演剧事业,观剧热潮受到抑制,略有抬头的家班实力遭到打压。这时,职业演剧不断发展,迅速填补了家班的空缺,使家班丧失掉了复兴的良机。乾隆时期,地方老戏迅速发展,社会影响与日俱增,各种声腔逐渐向家班渗透,许多家庭昆曲班成了许多声腔并存的戏班。清中期以后,昆曲家班逐渐解体。
(四)昆曲的成熟
康乾时期,昆曲的盛况首先是由大清皇室成就的。顺治时期,宫内恢复演剧。康熙更喜欢昆曲,宫中看戏,南巡看戏,乐此不疲,还命人修改宫中演出的剧本。这一时期,被京剧团的热潮也激发了创作灵感,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就完成在此时。乾隆时期大搞宫廷大戏,演剧规模达到极盛。上层社会观剧风潮大盛,北京当之无愧成为此时期昆曲演剧中心。北京以外,昆曲在江南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唱曲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活动。康熙中期,南方许多城市的经济从战争的阴霾中复苏,江南地区再次成为全国资本的集散地。扬州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叉点,是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此时的扬州经济发达,城市繁华,富甲天下,因此,演剧之风超越了其他城市。
昆曲在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中的火爆程度,浓缩了经济复苏后整个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的态势,纷繁多样的欣赏习惯已不是昆曲一个曲种可以完全适应的,戏曲大家族的发展期待着更多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康熙年间,各地兴起了许多新的曲种,蓬勃旺盛的地方戏时代悄然开始了。昆曲在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早已开始与各地欣赏习惯相结合,与新生的曲种血肉相融。昆曲的职业化发展是清代地方戏繁荣的领航人,康乾盛世是戏曲艺术从古典到现代不断进步的关键时期。此时演剧事业的繁荣盛世局面与文人创作的衰落趋势构成了严重的矛盾。为了弥补新剧匮乏的尴尬,也为了进一步总结提高舞台的表演艺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的折子戏体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总之,这一时期的昆曲是在不断总结前期的成就上继续发展的。
(五)昆曲的辉煌
昆曲艺术最后的辉煌当属“南洪北孔”。南洪北孔是戏曲对康熙中期两位杰出剧作家的合称,即指《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和《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康熙七年和康熙十三年,洪昇两次进京求取功名,都没有成功,便旅居北京,以卖文度日,《长生殿》就完成在这个时期。该剧创作历时十年的改定,其思想也从一介文人的感遇伤怀,逐步延伸到解剖历史与人性的深刻矛盾。康熙三十八年,《桃花扇》完稿。该剧通过巧妙的结构设置、鲜明的人物刻画,借南明王朝的短暂历史,写乱世情怀的悲欢离合,成功地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这两部戏曲产生的年代,正是康熙中期天下初定的时代。洪昇、孔尚任凭借其高超的艺术才华,使昆曲的文人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长生殿》和《桃花扇》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极大轰动,很快传唱大江南北。
三、昆曲的文化价值及意义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昆曲已经成为特征较为鲜明的传统音乐类型,通过历史的变迁,各个历史朝代及地域的人民的意识形态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对昆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昆曲的艺术价值不断流传并影响整个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生活风貌的昆曲艺术,深刻地体现着人们的思潮、生活习俗以及时代剪影。
当下,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日趋多样化,民族文化也开始不断走向世界,彰显自身魅力,人们对音乐本身的追求同传统时期具有较大的差别,如何利用媒介手段丰富并发展昆曲中的民族精髓,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播环境,对于专业的音乐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也对昆曲艺术家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要求和挑战,这样才能成功树立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意识,担负起重构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时代重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