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倍大提琴在乐队表演中的作用及情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倍大提琴又名低音提琴,形似大提琴,最早由低音维奥尔琴演变发展而来,在提琴家族中倍大提琴是体积最大、发音最低的弓弦乐器,音色厚重而深沉,独奏时略显单调,但合奏时,是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是整个低音部分的支柱,它的加入会使低音更加厚实有力,丰富音响的层次感。本论文将对倍大提琴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在乐队表演中的影响作用与情感表达展开详细论述,以求大众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倍大提琴。
  【关键词】倍大提琴;基本特征;作用影响;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22.4                          【文献标识码】A
  一、倍大提琴基本特征
  倍大提琴早在18世纪初步定型,十分难得的是它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提琴的形状,琴身约有180~220厘米高,由于体型的庞大与自身结构的限制,较其他弓弦乐器略显笨重,使演奏难以讲求灵活。倍大提琴与弦樂组中的其他乐器相比,有着明显区别,如琴肩部分,倍大提琴呈现斜型,而小、中、大提琴则为圆形;其次,倍大提琴不但可以使用国弓,而且也可以用德国弓,德国弓为维奥尔琴弓的演进型,该类弓需要反手持用,与我国乐器胡琴相同;另外,在乐队演奏中,倍大提琴的首席演奏员不会坐在指挥前面,由于倍大提琴的把位距离太大,所以在低把位只用三根手指按弦,无法使用四根手指;最后,大、中、小提琴是五度调音的,而倍大提琴是四度调音的,所以对演奏的音律就有了一定的限制,更多情况下使用纯律。倍大提琴的四根弦,音从高到低分别为G、D、A、E,它的每一根弦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作用,G弦的发音很立体,可以完美地呈现出高音部分;D弦的发音沉闷暗淡,表达出一种忧伤的情绪;A弦的发音十分浑厚,与铜管颇有相似之处,最后一根弦E弦的饱和度都高于其他三根弦,音色特点更显低沉、丰满。演奏者只有对倍大提琴的每一根弦有足够的了解与深入的研究,才能够使作品的演绎更具内涵与高度,德国著名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格鲁克就对倍大提琴的特殊音质情有独钟,并将这一音质应用其很多优秀作品中,强奏时英勇坚毅,轻弹时神秘而又让人沉醉,也正是众多杰出的作品将倍大提琴震荡激烈、丰富多彩的音色展现在观赏者耳前,让大家了解、熟知、喜爱倍大提琴。
  二、倍大提琴在乐队表演中的作用及情感
  (一)乐队低音声部的支柱
  倍大提琴起初就是为了乐队而生,符合乐队音响的需求,支撑着低音声部,虽然倍大提琴不是最低音的乐器,但齐奏时它的低音效果却最理想,浑厚而富有弹性,相比同音域下的木管或铜管乐器更显活力,另一方面同相近音域的乐器相比,倍大提琴的演奏技术较为灵活,可以自由演奏节奏较快的段落,但对于某些低音的吹奏乐器就很难做到。从和声学角度来讲,作曲家们在创作时都需要遵循和声学的规则,构成和弦的根音在交响乐队中通常是由倍大提琴来完成的,所以倍大提琴又被俗称为“根音乐器”,多数作曲家、指挥家会将倍大提琴的声部作为乐队的基础。倍大提琴与大提琴合奏时,可以保持低音声部的稳定性,不但为乐队音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演奏更鲜明、清晰,使乐队演出具备很高的辨识度。但如果没有倍大提琴,仅仅大提琴的声音就会缺少深沉,光倍大提琴演奏,声音又不够灵活,所以倍大提琴只有与其他乐器合奏才能效果最佳。
  倍大提琴演奏和声的低音部分主要有三种体现方式,首先是演奏和弦持续音,这一形式可以使低音声部产生的音响效果更丰满,与钢琴踏板效果有相似之处;其次是通过演奏双弦音,由于倍大提琴具有丰富的音色功能,可以演奏出多种音程关系的双音,再加上倍大提琴体积大、琴弦长的自身特点,使发音低沉、模糊,能够体现出更好的双音效果;最后就是和弦的演奏,通过三音或四音的和弦可使乐队的演奏更具力量、增强戏剧效果。总之 ,倍大提琴的加入使乐队的音域范围有了很大程度地扩宽,让演奏效果更丰满、浑厚。
  (二)乐队的黏合剂
  倍大提琴在乐队表演中具有很强的融合性,首先它与其他弦乐器有很多共性,所以合奏时并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能够展现出高度融合的音响效果;倍大提琴也可以与木管组的各类乐器完美配合,结合后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长处,最常见的是可增强倍大提琴的共鸣,扩大声音;软化木管乐器的音色,使其更柔和、悦耳。也正是因为倍大提琴与众多乐器都能够完美融合,不显任何生疏,所以不少人将其成为乐队中的“黏合剂”,能够保证乐队的完整性。
  (三)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丰富音乐表现性
  倍大提琴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丰富乐队音色,这也是多数拉弦乐器的一个共性,倍大提琴具有丰富的音乐意境,可以诠释出多种音乐表情,通过不同的演奏方法与技巧,如琴马上演奏、指板上演奏、借助弓杆演奏等不同的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与影响。琴马上的演奏可以产生音频泛音,声音的冲击力更大、穿透性更强,同时赋予乐曲一定的神秘感;在指板上演奏,倍大提琴可以使音色更显得模糊,让乐曲情感更抑郁、晦涩,带给人一种朦胧、忧伤之感;通过弓杆拉奏或敲击的方式,音响稀疏,音效更具冲击性。总之,倍大提琴不同的演奏方式会丰富音乐表现性,提升乐队的整体演奏效果。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其作品《田园交响曲》中就成功地运用了倍大提琴来体现丰富的音响效果,倍大提琴沸腾般的声音如同怒吼的狂风和轰隆的雷声,创造出了一种暴风雨来临的前兆。里姆斯基伊科萨科夫通过不一样的演奏方式与技巧,利用倍大提琴体现出了大海的惊涛骇浪。在圣一桑的作品《动物的狂欢节》中倍大提琴又通过强有力而沙哑的音响模仿大象,足以可见倍大提琴音色的丰富性与可塑性,这一过程作曲家的想象力也是重要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倍大提琴,并赋予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将倍大提琴联合其他乐器,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及意境。
  (四)充满节奏的打拍者
  如今低音域的倍大提琴已经成为乐队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之一,它的加入促进了乐队表演的完善与和谐。除音色特征外,倍大提琴还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这一特性使它扮演了一个良好打拍者的角色,尤其在没有指挥棒时,这个乐队就会缺少可见的节奏控制,倍大提琴的存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为它的音色充满活力,同时能够有节奏地打出拍子,如同一位坚定的指挥者的存在,使得整个乐队表演充满和谐感与安全感。虽然在今天,倍大提琴的指挥能力渐渐被专业指挥所取代,但它的强节奏性仍对整个乐队表演起到重要作用,它的特殊音色更是无可取代,它的种种特点都能够带动观赏者的情绪变化,对乐队的表演起到引领作用。
  三、总结
  倍大提琴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广泛应用,已经发展成为乐队中的灵魂抵柱,并与其他乐器的配合能够发挥出浑然天成的作用,它的每一根弦都有着不同的音质特效,在不同的演奏方法下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效果与情感,受到古今中外不少艺术大家的青睐,倍大提琴能够将旋律节奏的稳定性与其他乐器的配合程度紧密结合,并将作品的低音部分充分挖掘,为观赏者带来完整、和谐、有冲击的感官效果,使音乐作品更有层次感,生动、多彩,更为乐队开拓了一个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美好音乐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晗.浅谈低音提琴在管弦乐队中的基本作用和艺术效果[J].艺术教育,2016(7).
  [2]周敏.浅谈低音提琴在乐队中的重要作用[J].通俗歌曲,2014(7).
  [3]刘岩.浅谈低音提琴在乐队中的织体运用[J].音乐创作,2018(2).
  [4]宋振波.管弦乐队中的低音提琴艺术效果探讨[J].艺术品鉴,201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