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术欣赏课中审美情感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优美环境和和谐的师生、同事关系的优势,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情感;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0073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应从单纯重视传授知识转向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优美环境和和谐的师生、同事关系的优势,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全面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美術欣赏?美术欣赏和审美情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美术欣赏是指观赏者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能力是指观赏者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把握美术作品的能力。
   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累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抓住学生最初的感觉,可以作为深入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时,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地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笔者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了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上升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鲜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总之,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
   审美情感一般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以自己在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智性的或理性的情感反作用于认识对象的审美形式”。由此可知,这里所谈的情感,绝不是指人的情感世界中那种低级的、非理智性或纯感性(直觉)的情感,而是指理智性的或理性的高级情感,是一种包含思维、意识、思想的积极审美情感。而且,人们的这种情感,又是与人的立场、观点、经历、修养等紧密联系的。无论人们之间这种审美情感的反映状态如何不同,它都必然会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怎样才能在美术欣赏课过程中发挥审美情感作用呢?笔者认为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具体地说在形象感受、艺术体验及审美评价三个基本阶段里,要发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三种情感审美的作用。
   所谓审美感受,就是指在具体欣赏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有所取舍地去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属性。我们常常发现,同一作品会引起不同人的各种各样的不同感觉,就是这种现象。如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有的感觉到他的高风亮节,有的感受到他简约笔墨的艺术技巧,有的感受到他爽朗、豪放的绘图风格,等等。这些就与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有着直接的关系。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实,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美术本身的渲染得和谐完美,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个驰骋无比的想象空间,在欣赏课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把学生潜在的无尽的创造力、想象力充分发掘出来、激发出来。
   所谓审美体验是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对象反映出的内容和情感。如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同学们会产生大致如下感受:瘦竹的形态、简约的笔墨、清新的格调、豪放的风格、清高的气节等等。但如果学生的欣赏只停留在这这一阶段上,还只能算是一种感受,或一种初级体验。只有以这种感受为基础,在结合郑板桥的“背景”,包括他的生活环境、艺术经历、为人处世及理想追求等,才能进入到体验,才能产生与郑板桥在画中追求的相一致的情感基调。也只有这样,才会领悟郑板桥画竹,原来是从“听萧萧竹声,疑是民间苦声”的感受开始的。接着,他化竹子为情思的构思,布局画面,作画程序,整体构想,即围绕怎样才能“一枝一叶总关情”,来设想“感人心”的形象。最后,他是随情随意落笔抒写,力透纸背,以形写神,以神传情。那夸张变形的“瘦”竹,是他“更无真象有真情”的“洁身”自现。那“删繁就简”的几处残竹,是他对现实“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概括与深沉情意。总之,他是在借竹写“我”,以竹表心,心竹交融,是在追求“无竹人俗”的精神境界,看来催人泪下,想来激人奋进。而只有进入这样一种境界,才是以情体验。须进一步说明的是,除了欣赏者体验与作品传达的情之外,如果欣赏者还能更进一步将自己一些亲身经历的体验及立项追求等融入其中,这样体验之情会更深刻、真切、动人,余味不尽、回味无穷,当然收获就更大。美学家鲍列夫说,欣赏“艺术像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又是个人自我认识的方法”。说明这种审美体验,其重要目的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感情,并使之高尚、美好。
   所谓审美评价,就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审美情感对欣赏的对象作出评价。当有了一定的感受,又产生了一定的体验,其结果自然就会形成评价。但这种评价,既与学生由回忆、联想、想象所构成的审美设想同作品进行比较有关,也与欣赏者拿生活中相类似的人或事同作品中的人或事进行比较有关,还与一个重要因素即审美情感的作用紧密相关。还是拿《风竹图》来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说郑板桥这幅作品画得好或为什么评价这么高呢?那是因为他笔下的竹子与其他一般画家笔下的竹子相比,更显示了一种“力”的激情而令我们激动,如那直通的竹竿,气韵之笔形,象征人格,含意深刻;同时,与现实中的竹子相比,又更显示了一种“美”的形态而令我们顿生了一种愉悦之情。如在那“删繁就简”的“竹子”里,“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又怎么能不令观者情绪高涨地去深悟作画的真谛呢!正是由于郑板桥的“竹子”能满足观者的这些心理要求,能愉悦精神、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华自我,即能达到情于乐化——美的境界,所以我们对这幅画百看不厌,评价才这么高。
   美术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首先是审美情感的过程。正像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说的那样:“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们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那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渗透,是欣赏课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们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注意了审美情感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与美术作品融为一体,自觉的、主动的、自由的展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与联想,这一过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净化。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意上好美术欣赏实践课。笔者认为美好的画面都可以拨动心弦,不同的绘画风格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境界。美术是一种伟大的视觉语言,它用华丽的色彩和多彩的画面渲染来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由此可见,在欣赏课中注重和发挥情感思维作用,对于提高同学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评价的能力和深度,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同时,它对于促进美术欣赏课的改革,实现其“审美的人”的培育目标,也是有着积极的效果的。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欣赏到的美术有独到见解,是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美术教师欣赏课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如何在欣赏美术的过程中,锻炼感知,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真正做到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实验学校 4567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