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个“巴掌”加一根“棒棒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巴掌,不是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举起一只让孩子望而生畏的巨大手掌,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实事求是,严厉公正。棒棒糖,不是一根五彩的散发着香味的诱人的水果糖,而是一种不吝啬的夸赞和鼓励。“棒棒糖”也好,“巴掌”也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有来自老师的爱,有来自父母的爱。在孩子漫长的成长之路上,光有“棒棒糖”不行,孩子们容易滋生骄傲心理。光有“巴掌”也不行,容易打击幼小的心灵,让孩子自暴自弃。我欣赏的教育是:一个巴掌加上一根棒棒糖。
  【关键词】鼓励  批评  爱  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97-02
  大家还记得这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吗?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巴迪小时候写了一篇作文,期待地等着爸爸妈妈来评价,结果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听了妈妈的评价,巴迪心里像吃了棒棒糖一样甜,而面对爸爸的评价却难过地像挨了几巴掌。直到长大成人后,巴迪才明白:“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种评价都有一个共同出发点——那就是爱!这种爱一种像棒棒糖般甜蜜,另一种爱如打一巴掌般难受,然而这两种爱缺一不可,因为它能让人谨慎地把握住人生的小船。今天,我想表达的观点正是:好的教育,需要一个巴掌和一根棒棒糖。
  一、什么是巴掌?什么是棒棒糖?
  巴掌,不是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举起一只让孩子望而生畏的巨大手掌,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实事求是,严厉公正。孩子犯了错误,要实事求是告诉他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孩子做的不好,要实事求是告诉他为什么做得不好,哪里做得不好。有这样的引导相信孩子听后都能慢慢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十分顽皮,屡犯不改,这时候你要想到这个词语:规则。给他定规则,约法三章,拿出你的教育态度:不要违反规则,否则定要接受惩罚。
  棒棒糖,不是一根五彩的散发着香味的诱人的水果糖,而是不吝啬的夸赞和鼓励。不仅要夸赞那些具有美好品行的孩子,更要夸赞那些知错就改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冥顽不化的“石头”创造的美好瞬间。比如昨天那个调皮捣蛋地张三因为踩草坪被你给了“一巴掌”,第二天却主动捡起了草坪上的垃圾。再比如,李四这孩子平时从不爱学习,不讲卫生,不守纪律,不写作业,典型的“四大金刚”,突然有一天穿的衣服特别干净,这个时候你的夸赞和鼓励会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可以,奖励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一根甜甜的棒棒糖都可以!
  二、如何行使这一“巴掌”
  当班主任这么多年,我发现很多老师在批评孩子时都有一颗“不忍之心”,特别是那些与孩子共同生活、跟孩子关系最亲密的的家长。孩子犯错误时,特别是一些看似极小的错误时,大人总觉得孩子还小,不足挂齿,要么不了了之,要么三言两语带过。殊不知,你的不忍之心正在滋长着孩子的某种坏习惯。记得有一次,刘慧甜妈妈跑来告诉我,慧甜这孩子每到美术课都硬要带好多吸管或者卡纸去学校,妈妈不同意,孩子哭着央求爸爸,爸爸却觉得这是小事不足挂齿,任由着孩子带。可是后面却出现了一连串的事件:吸管被人偷,书包被人翻,后来越来越多孩子干脆不带美术用具,一有美术课就找慧甜要,不给就不交朋友。妈妈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告诉她妈妈:慧甜带东西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取悦同学们。平时一向胆小内向的慧甜表现欲其实非常强烈,内心极渴望同学们的认可和赞美,但是各方面表现不突出的她总是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与同学们分享美术用具正好让她得到了这种需求,可是她不知道这种方式得来的认可和赞美只是短暂的,没有原则地分享有时会换来同学们的不屑一顾。
  刘慧甜孩子的事例告诉我们,面对孩子的“小小动机”,我们要适时给“一巴掌”来警惕。在“行驶”这一巴掌时要特别注意:
  (1)“低声”:用与平时说话不同的声音,即低沉有力的声音来批评孩子,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认真听你说的话,让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
  (2)“沉默”与“暗示”:用“沉默”来代替开口就骂来表示自己的态度,孩子们反倒会觉得心理紧张和不安,并且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
  最后我想说,“棒棒糖也好”,“巴掌也好”,它們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有来自老师的爱,有来自父母的爱。在孩子漫长的成长之路上,光有“棒棒糖”不行,孩子们容易容易滋生骄傲心理。光有“巴掌”也不行,容易打击幼小的心灵,让孩子自暴自弃。我最欣赏的教育是:一个巴掌加上一根棒棒糖。让我们左手“扬起巴掌”,右手拿着“棒棒糖”,时刻让孩子们警惕,谨慎把握住人生的小船。
  参考文献:
  [1]《教育的道与术》,薛农基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
  [2]《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