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美感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生天生爱美、朝气蓬勃,他们正值培养审美能力的好时机,并且初中的语文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所以,语文课堂中要把课文中的美充分挖掘展现出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四方面的尝试:加强吟诵,让学生感受美;细致品味,让学生找到美;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美;适当留白,让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感教学;吟诵;品味;创境;留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098-0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1]”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美感因素蕴含丰厚,所以,语文课堂中要把课文中的美充分挖掘展现出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备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美的音律、美的意境、美的情感,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发现到认识,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四方面尝试。
  一、加强吟诵,让学生感受美
  课堂上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其中琅琅上口的音律,抑扬顿挫的声调,会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韵美,“口齿留香”,不知不觉中爱上背诵。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用韵,极富乐感。教学中先不用讲解字句翻译,让学生先自行背诵。半节课后,在评讲字句时,会发现有的学生已无师自通地理解了文章涵义,此时再讲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样的一节课书声朗朗,学生轻松愉快,時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朱自清的《春》时,先放朗读带,共同欣赏专家的精彩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景色,配乐朗读比赛,再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加以点拨。如念到“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时要重读“钻”,要读出新奇可爱之感。读“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的“笼”字要读出细雨朦胧的美感。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文章语言美、春景美,陶醉在作者所营造的美的世界里。
  教《安塞腰鼓》时,要鼓励学生放声朗读,大声朗读,读出安塞腰鼓的气魄,读出黄土高原的浑厚,读出陕北农民的力量,一堂课朗读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享受到文章恢弘气势和生命蓬勃而出的
  神韵。
  二、细致品味,让学生找到美
  作家创作作品大多追求语言的高境界,课文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中很多词句都含有极其深刻的涵义,需要细细咀嚼,慢慢推敲,才会品出其中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推敲传神的语言来品味文中的美感[2]。
  如席慕容的《乡愁》中“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一句,用了贴切的比喻,把非常抽象的乡愁比喻成一棵永不老去的树,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用“没有年轮的树”来表示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对故乡是永远的怀念。这句是全诗的核心所在,教学中可以从这句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主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滋味会越发甘醇,让学生感受语言修辞的非凡魅力。鲁迅的《故乡》中有这么一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内涵深远,没有推敲是品不出其中意蕴:只有希望不去奋斗,希望必然落空;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去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唐代大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细细想来这两句真是写绝了,但如何用语言表达?难怪红楼梦中的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多美的语言,多美的画面呀:荒漠无风,孤烟直上,夕阳西沉,大河横卧。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传神贴切。教学中应注意品味这些词句运用的妙处,从推敲中体验语言
  的美。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美
  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借助图片和多媒体手段,创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让课文画面逼真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让课文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特定氛围,在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这样做到以景生情,以情育美[3]。
  在诗歌《秋天》里,诗人何其芳用最精粹的语言来描绘乡村秋天景色,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那幽谷、农舍、渔船、牧羊女等,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秋景图片,让学生读诗的同时欣赏到诗中的画面,这样读于口,赏于眼,了于心,学生都沉浸在诗的意境中。特别是最后一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但未写明眼神,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微妙情感。通过多媒体展示少女深情款款的眼神特写图片,学生自能从中得到微妙的感觉,更甚者仿佛还能听到牧羊女的深情絮语呢!在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一边注视着教材中居里夫人的照片(特别是她的双眼),一边听教师朗读。读完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凝视居里夫人的双眼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如果给居里夫人一句寄语,你想说什么?然后请学生把自己所思所想写在照片旁边。当时教室鸦雀无声,这是学生的各种想法闪现的时刻,后来从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证明这环节收获颇丰。教《散步》时用歌曲《我爱我家》导入,当悠扬的歌声响起时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的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中来。
  四、适当留白,让学生创造美
  “留白”艺术本是国画中的一种构图方法,意在提供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完成作品的美的创造[4]。如名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数笔水波外几乎空白,虽这样,却给人意蕴悠远之感,给人以美的感受。老子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也应适当留给学生一些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地去想象,创造课文中艺术美。
  有时对于情感激昂的课文,教师切莫急于讲解,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感同身受去体验其中的情感。须知,有时余音绕梁无声胜有声,一切生硬的讲解都成多余。如《最后一课》中情感迭起的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讲到这情感的高潮处时,教师不妨急流勇退,给学生想象小说中无声的画面,品味课文喷涌而出的爱国情怀的时间。同样古诗词中极富美感的语言,教学时不应专注字面解释,索性让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不用一字一句的翻译,只需让学生想象:这位女子倚在望江楼上等谁呢?在这她已等了多久?大家脑海定会浮现凄美的画面:一位女子独倚楼上,望穿秋水,黯自神伤,可思念的人总不见踪影。这样的留白让课堂不再忙于讲解枯燥死板的翻译,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去再现创造课文中无声的美。
  著名教育家于涟说:语文课要上的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语文课堂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挖掘和创造。笔者认为语文课堂要时时拨动学生心中美的触角,唤醒沉睡在课本中美质语言,让学生不知不觉喜欢上语文,全身心投入课堂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平时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语文课堂中加强美感教育,不仅陶冶了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鉴别美的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初吴.凝视你的双眼,读出我的震撼[J].初中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李海霞.语文课堂上的“留白”策略[J].初中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