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城市热岛效应”中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探究性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城市热岛效应这一节课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城市热岛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013-01
  一、课前:开展调查
  地理实践一直是学生地理学习中的薄弱点,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改把“地理实践力”纳入四个地理核心素养之中。教师在本课也可以采取适当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的实践能力。如有的学生住在市区,有的学生住在郊区,可以让学生在周日上午10点~11点之间测量居住地附近的气温;拍照(植被、建筑等);并做好观察记录(见表1)。
  教师收到学生的观察数据后,应尽快引导学生整理、分析这些资料,利用“测量地点”和“气温”的数据绘制出气温曲线,以供课堂教学使用。
  二、课中:交流分析
  (一)创设情景
  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和教学目标后要通过创设情景等方式引入新课,有效创设情景就需要教师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世界,将生活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1]。如夏季,市民躲避炎热酷暑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去乡村纳凉;冬季,人们也发现乡村的雪下得比城市大;初春,市区的花比乡村的花开得早。列举此三项例子后,大多数学生能得出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结论,教师则继续追问: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問题。
  (二)适时引导
  现代教育越来越提倡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展示学生一起绘制的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得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并根据温度线的特征强调热岛效应名字的由来。
  (三)探究交流
  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营造民主、和谐的交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但也不能使课堂杂乱无章,这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求较高。
  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上,对比呈现两位学生周日拍的市区和郊区的照片,引导学生根据照片和自己的观察记录从植被覆盖率、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和空气质量四个方面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将前三个方面归纳为城市热岛效应的第一个原因——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将第四个方面空气质量归为城市热岛效应的第二个原因——空气污染;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机动车在行驶后,引擎盖是冷是热?播放一段时间后,电视的背面是冷是热?)引导学生得出城市热岛效应的第三个原因——人工热源。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上,引导学生回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呈现动态图,加深学生记忆并提问:市区和郊区相比,哪里的空气污染更严重?引导学生说出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有利影响在于使城市低空污染物扩散。不利影响在于污染气体中有含硫等物质,下雨时可能形成酸雨;将郊区工厂的污染气体带回
  城市。
  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上,引导学生根据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思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缓解措施。
  1.将产生较大空气污染的工厂修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2.构建通风廊道,改善通风条件。
  3.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水体面积。
  4.减少人工热源的排放等。
  最后,在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后,教师要进行提高总结,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课后:有效评价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对学生的有重要意义,在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做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红兰.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