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脉动整流器与脉冲宽度调制整流的区别探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于预防型治理电网谐波,多脉动整流和脉冲宽度调制整流是效果较为明显的技术手段。在设备选型中也较多采用,针对这两种整流方式,本文从原理、整流效果和优缺点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多脉动;脉冲宽度调制;整流
  整流器的作用是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是电力系统网络中的主要谐波源。通常有两种整流元器件,二极管和晶闸管。多脉动整流器(MPR)这类电力电子变换装置的原理是基于多脉动整流技术。相对于PWM(脉冲宽度调制)整流器,多脉动整流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稳定性高等优点,尤其广泛应用于大功率整流系統。根据整流器脉动数不同,可以分为6脉动、12脉动、18脉动、24脉动、30脉动、36脉动、48脉动等。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上许多研究组织和多数国家投入较多精力研究多脉动整流技术。其中以美国学者、韩国学者、日本学者和印度学者为主,从多脉动整流装置的多抽头变换器构造形式和移相变压器组成,谐波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优化设计。我们国家在此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学术成果,与国际接轨,推动了国内多脉动整流技术的长足发展。
  多脉动整流器原理:每个整流桥的变压器联结形式不同,分别提供三相电源电压。其中△/△联结形式的变压器原、副边电压相关一致,而△/Y 联结形式的变压器原、副边电压相位相差30°。在感性负载较大情况下,且忽略整流桥换相引起的脉动和直流侧电流脉动,刚每相基波电流与相电压相位一致。但因变压器移相的影响,某次谐波在整流桥两端存在相位差。当左侧整流桥电路产生的某次谐波,和右侧整流桥电路产生的同次谐波,存在幅值大小一致及相位正好相反的关系,则该次数的谐波不会流入电网的入口。以6脉动整流器和12脉动整流器为例。
  6脉动整流器:用六个晶闸管元器件构成的全桥式整流电路,通过六个开关脉冲分别控制六个晶闸管元器件,所以称之为6脉动整流。
  当忽略全桥式晶闸管整流桥换相引起的脉动和直流侧电流脉动,交流线路侧的电抗假设为零,直流线路侧的电感假设为无穷大,并假定延迟触发角处于零位,用傅里叶级数公式表示为:
  可知,12脉动整流桥在6脉动整流桥的基础上,两侧整流桥电路分别产生的5、7、17、19等高次谐波幅值相等、相位相反,从而相互抵消,反馈至电网接线侧高次谐波次数为12k±1(k为正整数),即:11、13、23、25等次。
  此外,根据多脉动整流电路原理,还有18、24、30、36、48等脉动整流系统。整流器的脉动次数越多,高次谐波分量的最低次频率越高,因而可以通过提高整流器的脉动次数,以降低整流设备的注入电源网络侧的谐波含量,改善电网波形质量。
  脉冲宽度调制整流简称PWM整流,通过门极关断功率开关管实现整流。整流器还包括有不可控整流器(如:二极管整流)和相控整流器(如:晶闸管整流)。
  相控整流器的虽然得到普遍投入使用,但存在问题却很多:晶闸管元器件在换相过程中,会引起电压畸变;谐波电流影响电网电能质量;深控状态下会致使功率因数减小;闭环控制状态下,响应速度缓慢。不可控整流器,虽能提高功率因数,但谐波却致电网“污染”;且直流电压不可控。
  PWM 整流器主要由交、直流电路和全控型功率晶体管桥路组成。PWM 整流器在元器件方面采用全控式功率晶体管,使其实现了优良的性能,同时也就取代了不可控和相控整流方式,改善电力系统电网侧的电流波形,使其趋于正弦化;可以控制PWM整流侧输出的直流电压和电网侧的交流电压,使系统侧电网功率因数的绝对值能够接近于1;实现双向传输;动态控制区响应迅速。根据主电路结构类型,脉冲宽度调制整流器又分电压型整流器(Voltage Source Rectifier-VSR)和电流型整流器(Current Source Rectifier-CSR)。就响应速度方面进行比较,电压型整流器明显优于电流型整流,且更方便,因此目前多采用电压型。
  可见,多脉动整流器与脉冲宽度调制整流各有各的优势,在实际使用中要根据具体场合及投资费用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吕润馀,段晓波.多脉动整流电路谐波统一分析(续1)--曲折绕组移相△接线方式的多脉动整流谐波分析.河北电力技术,2003,22(6).
  [2]吕润馀,段晓波.多脉动整流电路谐波统一分析(续2)--12/18/24/30/36/48脉动整流系统谐波分析.河北电力技术,2004,23(1):1-8.
  [3] S Charles,C Vivekanandan.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s of SVPWM Controlled Three Phase Three Wire Shunt Active Power Filter for Harmonic Mitig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cess Automation, Control and Computing.201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0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