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长输压力管道无损检测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石油、天然气是使用量最为广泛的能源,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经济运行、工业生产的强大动力之一。但在我国石油、天然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方,特别是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的运输主要依赖于长输管道,因此长输管道施工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就石油天然气管道无损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检测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对中国未来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析,希望能为我国的长输管道检测技术提供一些信息。
  关键词:无损检测;概念;问题;方法;优缺点
  1 无损检测技术的概念
  常规意义上说,无损检测技术(Non-destructive testing)就是利用一些常规物质(如声、光、磁和电等)的物理特性,在保证被检对象使用性能完好的前提下,对试件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检测,检测出被检对象内部是否存在问题,并标定出问题的信息,进而判定出被检对象所处的状态,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包括射线检验(RT)、超声检测(UT)、磁粉检测(MT)、液体渗透检测(PT)等多种方法。
  2 无损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指标有时单一
  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较常用的检测方式,在实际操作检测中,由于检测的内容比较少,检测的结果也比较单一,只对单一材料的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检测,不能及时、有效的检测其他结构存在的不合格现象。因此,无损检测技术应该拓展检测指标,这样就能及时检测物体质量是否存在问题,更好地提高施工质量,促进我国长输管道行业的快速进步。
  2.2 检测结果有时有误差
  近年来,无损检测技术在医疗、建筑等各个行业应用非常广泛,已成为很多行业不可或缺的检测技术,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检测精度不够高,经常出现检测的数据信息有误差,因此,为了促进无损检测结果的精确,在对长输管道进行无损检测时,应该多种检测方法并用,能够更加具体、更加准确地检测出物体结构的变化。
  2.3 评判标准不够全面
  无损检测技术在长输管道应用过程中,经常面对检测数据、评判依据受到限制的情况,很多结果需要人为的主管判断,不能根据管道结构的检测结果,客观做出全面、科学的评定。因此,应该尽快增加检测的规范,进而提高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水平。
  3 无损检测的方法及优缺点
  3.1 射线检测
  射线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焊缝或铸件中是否存在气孔、夹渣、未融合、未焊透等缺陷。射线检测可方面获得缺陷的直观图像,对缺陷长度、宽度的定量也比较准确,检测结果有直观纪录,可以长期保存。但射线检测有两个缺点:一是虽然对体积型缺陷(气孔、夹渣)检出率高,但如果照相角度不恰当,容易出现漏检;二是射线检测检测成本高、速度慢,且不适宜较厚工件的检测,同时对人体有害,检测时需做好防护。
  3.2 超声波检测
  超声检测是利用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衰减,遇到界面产生反射的特点,来检测物体缺陷的方法。超声波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指向性好、穿透力强、检测速度快、检测成本低等多种优点,且超声波仪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既可用于检测焊缝内部缺陷,以及焊缝内表面裂纹,还可用于压力容器可能出现裂纹的检测,但超声波检测对缺陷的定性、定量表征不准确。
  3.3 磁粉检测
  磁粉检测技术主要广泛应用于铁磁性材料表面及近表面的裂纹、折叠、夹层、夹渣等方面缺陷的检测,是基于缺陷处漏磁场与磁粉相互作用而显示出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磁粉检测的优点主要是检测成本低、检测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缺点是只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检测,而且工件的形状和尺寸对结果有影响。
  3.4 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在压力容器检测中应用广泛,是基于毛细管现象显示非多孔性固体材料表面开口缺陷,其检测方法是将液体渗透液渗入到工件表面开口缺陷中,用去除剂清除多余渗透液后,用显像剂表示出缺陷状态。渗透检测操作简单、施工成本低,检测结果直观、检测灵敏度高,可检测的材料和缺陷范围非常廣,而且对形状复杂的物体也可做出全面的检测,但渗透检测不适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检验,且施工过程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3.5 声发射检测
  声发射检测是通过对材料或结构产生外力和内力作用至产生变形或断裂,观察弹性波释放形式揭示材料特性的方法。声发射装置灵敏度非常高,可以检测到微米数量级的显微裂纹产生、扩展的有关信息,而且由于多数材料都具有声发射特征,所以声发射检测不受材料限制,可长期连续地进行监测。
  4 结语
  作为一种综合性应用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经历了从无损探伤(NDI),到无损检测(NDT),再到无损评价(NDE),也必然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未来,无损检测技术会有更广阔、更丰富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周乐,张志文.无损检测及其新技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6,20(8):46-48.
  [2]吴扬帆.无损检测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大科技,2015(3).
  [3]吴朝晖.超声无损检测的应用与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1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