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从产销信息、生产管理、生产技术、产业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蔬菜产销信息薄弱、连作障碍严重、规模经营不善、机械化程度不高、设施栽培效能低下、社会化服务滞后等,提出了促进蔬菜生产健康发展的7个对策:准确预警,建立有效调控机制;注重实效,改革产业经营模式;量化考核,优化用工管理方式;因地制宜,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减施药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有的放矢,破解重大技术难题;加大投入,夯实蔬菜产业基础等。
  关键词   蔬菜生产;设施栽培;产业服务;经营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3.011
  近年来,我国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区域性布局不断优化,品种结构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全国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市场趋于饱和,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成为新常态[1],淡旺季概念逐渐模糊,周年均衡供应基本实现。据相关统计部门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蔬菜总播种面积2 200万公顷、总产7.85亿吨、人均蔬菜占有量574.7 kg[2];重庆市蔬菜总播种面积73.2万公顷(其中加工菜18万公顷)、总产1 780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590 kg;万州区蔬菜总播种面积4.5万公顷(其中加工菜2.1万公顷)、产量102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634 kg,分别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的年人均蔬菜消费目标量140 kg,高出
  434.7 kg、450 kg、494 kg,足见数量之多。旺盛的产业形势,虽然使蔬菜市场有了保障,人们的美好生活得到较好满足,但是蔬菜产销平衡未能很好协调,生产者利益得不到保障,盲目性、掠夺性的生产经营方式仍很普遍,蔬菜生产中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问题。
  1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产销信息方面
  与当前蔬菜产销形势相适应的蔬菜产销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难以获取准确的蔬菜产销信息,盲目生产导致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蔬菜滞销经常发生。据了解,2001—2012年,我国发生622起蔬菜滞销事件,而在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滞销达到1 612起,滞销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滞销程度越来越严重。特别是2018年上半年,山东、河南、江苏、四川、云南的蒜薹、大蒜、洋葱纷纷告急,迎来10多年以来的最低价,众多菜农束手无策。
  1.1.1 缺乏准确的产销信息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蔬菜产销基础数据统计十分困难。蔬菜供给量涉及不同区域、季节、品种的面积和产量,以及灾异气候的影响等,其生产面大、分布零散、品种多、茬口复杂、影响因素多;蔬菜需求量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鲜销、加工、出口等方面数据,其消费面广、人口流动大、流通渠道多。现有的蔬菜产销信息系统,由于多种原因,统计口径、统计方法不一致,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有的甚至互相矛盾。例如,2007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人均蔬菜消费量、出口量、加工量、损耗量等相互减除后有33.5%的蔬菜不知去向[3]。这样的数据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蔬菜供需状况,更不能对产销形势做出准确预测,进而正确指导蔬菜生产。
  1.1.2 盲目生产势难避免
  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引导,多数菜农简单地以市场价格为导向,要么“跟风”,要么“逆向思维”,碰运气、下赌注,心存侥幸地盲目生产,蔬菜生产得不到有效掌控,蔬菜市场总是呈现周期性“烂市”。万州区萝卜、甘蓝、大白菜、茄果类、榨菜等大宗蔬菜菜价的周期性波动较为突出。例如,万州区榨菜行情每隔4~5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起伏,有“好三年、坏三年、不好不坏又三年”的说法。据山东省农业厅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大蒜总产量达到632.8万吨,较2016年增加34.6%,同时库存量处于近5年最高位,蒜价从2017年6月就开始走低,当年蒜农效益已很不理想,可秋播时,多数蒜农仍坚持“逆向思维”,结果种植面积不减反增,加剧了2018年大蒜市场的危情。
  1.1.3 地产菜压力越来越大
  由于日益便捷的交通和物流条件,地区间菜价反应十分敏感,蔬菜优势产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劣势区域蔬菜生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万州蔬菜市场为例,直接受到来自重庆、成都、荆州市场的巨大压力,重庆至万州鲜菜运输成本0.2元/kg、半天之内到达,成都至万州鲜菜运输成本0.24元/kg、1天之内到达,荆州至万州鲜菜运输成本0.30元/kg、1天之内到达。地产菜频繁受到外埠菜冲击,菜农缺乏必要的、准确的蔬菜产销信息指导,使其生产难以安排,效益难以保证,基地难以稳固。
  1.2 生产管理方面
  蔬菜生产人工成本高、管理方式落后,规模化经营者难以盈利。
  1.2.1 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劳动力日趋减少,且多是老弱病残,用工风险高,劳动效率低。据调研,2015年全国大中城市日工价都在80~110元,部分蔬菜主产区日工价也达到60~80元,育苗嫁接工等特殊工种人员,日工价高达200~300元[2]。万州区老龄工日工价40~60元,青壮年工日工价100元以上。虽然相对于城市务工,农业务工单价并不高,甚至偏低,但由于蔬菜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人工成本占比最高,总成本受人工成本影响大。万州一般蔬菜生产用工成本占总成本的50%~60%,最高接近80%[4],2015年全国蔬菜人工成本已占到蔬菜生产总成本的59.75%。
  1.2.2 管理方式落后,规模经营困难
  蔬菜生产环节复杂,量化考核难度大,用工管理是影响其经营效益的首要因素。目前万州区蔬菜生产主要分为家庭小农生产和业主规模经营。1)家庭小农生产是农民主要靠自有土地和劳动力,或少量租借其他闲置土地和季节性雇工生产,大多数蔬菜生产规模(耕地面积,下同)在0.33 hm2以内,少数达到0.67~1.33 hm2。优势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由于不计本人用工,基本不存在经营亏损的情况,劣势是品种多、批量小,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和远距离批量销售,多数是近郊直销或订单生产,是目前万州区蔬菜生产的主要力量。2)業主规模经营是生产经营业主完全靠租地、雇工生产,生产规模一般在3.33 hm2以上,多数在6.67~20.00 hm2。优势是规模大、产量高,便于集中销售,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适于立地条件好、劳力充足、品种单一、直销不便的远郊生产,劣势是土地和人工成本高、用工管理难度大、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差。   近年来,许多规模化经营者由于劳动力紧张、管理方式落后,普遍采用计日制管理,工作质量差、生产效率低,始终走不出低工资→低素质→低效率→高成本→低工资的恶性循环,多数年份处于亏损状态,且有规模越大、设施越好(折旧成本越高)、亏损越多的趋势,部分业主难以为继,拖欠农民土地租金多年,已成为社会稳定隐患。根据2018年4月对万州区8家典型蔬菜经营业主调查表明,有3家生产规模3.33~5.33 hm2,年盈利1 709~2 500元/667 m2,其余5家生产规模5.67~20 hm2,年亏损880~4 086元/667 m2。
  1.3 生产技术方面
  主要表现在耕作机械化程度低,对化肥、农药依赖程度高,土壤连作障碍严重,质量安全隐患未除,设施栽培技术落后。
  1.3.1 农艺措施复杂,立地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
  蔬菜品种多,特性各异,在整地、育苗、定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植株调整、采收、加工等环节农艺措施复杂,除部分操作简单的农艺环节机械化程度较高外,大部分蔬菜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很低。2015年全国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约20%,而同期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93.7%、78.1%、81.2%。立地条件差,特别在南方山区,坡多地窄、交通落后、土地瘠薄、雾多寡照,园艺设施少、空间小,机械作业普遍存在“路难走、门难进、边难耕、头难掉”的现象[5],轻简技术难以推广,人工成本逐年攀升。排灌等基础设施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1.3.2 有机肥施用不足,土壤连作障碍严重
  目前万州区普遍存在有机肥不足、化肥用量过大的情况,土壤酸化、盐渍化等连作障碍日趋严重,产出逐年下降,特别是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地方表现更为严重。根据2011年重庆市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对万州、九龙坡、潼南三区番茄、茄子、菜椒、黄瓜、甘蓝、菜花、大白菜、马铃薯、萝卜等9种露地蔬菜作物生产成本的调查表明,化肥和农药投入占物资投入的40.6%和23.0%,每667 m2每季投入分别为209.35元和118.69元,位居前两位。2018年1月万州区主要蔬菜基地投入品调查情况表明,万州区设施蔬菜每667 m2每季化肥施用量192.3 kg,露地蔬菜每667 m2每季化肥施用量106.9 kg,一般农户和业主每667 m2每季有机肥施用量1 000 kg左右,少数达到2 500 kg,仍有部分种植者全用化肥。
  1)无肥可用。①数量少。由于农村家庭畜禽养殖少,养殖场粪肥利用不高,可用有机肥数量很少。②质量差。多数畜禽粪肥水分含量过高,养分含量低,肥效差。③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差,经常出现根腐病、枯萎病等病害;2)有肥不用。施肥技术落后,施肥用工成本高,人工挑粪施肥每人每天只能施肥400~500 kg,不少生产者不愿施用有机肥;3)用肥不当。普遍存在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技术落后等问题。偏施大量元素,缺乏中、微量元素,肥料有效利用率低,蔬菜产量、质量不高。
  1.3.3 农药依赖程度高,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1)对农药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相对于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使用方便、成本低、见效快,仍是当前大面积蔬菜病虫草害的主要防治手段,且生产水平越高,用药越好、用量越大。近年来,由于人工成本不断增加,除草剂用量也越来越大。据调查,万州区蔬菜通常每季用药2~8次,每667 m2每季用药成本30~240元,其中:一般蔬菜作物90~120元,番茄、黄瓜等180~240元,榨菜、萝卜、马铃薯等30~60元。山东、河北等环渤海暖温带区,番茄、黄瓜等设施蔬菜每个茬口用药6~25次,施药间隔期2~30 d,每667 m2施药有效成分量225~3 750 g,施药成本300~2 000元。2)缺乏科学施用方法。盲目用药、超量用药、不按规定安全期采收等现象仍然普遍。由于预防措施不到位,往往在病虫害严重时期才用药,造成用药量加大、防治效果降低。3)质量安全意识仍显不足,追溯覆盖面较小,违法成本较低,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1.3.4 设施栽培技术落后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迅猛,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蔬菜产销模式,也暴露出设施结构和配套技术等多方面的缺陷,影响了设施栽培效能的更大发挥。在万州区大棚生产上主要表现为:1)棚架强度不够,难以抗御恶劣气候,特别是春夏季的暴风雨危害。2018年5月,先后遭遇2次暴风袭击,直接摧毁大棚100多座,受损大棚200多座,损失巨大;2)棚膜开闭范围小、开闭不便捷,不便于大棚适时敞棚淋雨、降温,也不能及时应对急剧气候变化;3)棚膜积尘污染严重,不便清洗,对于光照要求高的作物(如草莓等),每年均需换膜,240 m2大棚每次更换薄膜需耗费1 000元以上,使用成本太高;4)棚室空间狭小,难以进行深耕深翻等机械化操作;5)连作障碍日益突出,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加上缺乏雨水,大棚土壤酸化、板结、次生盐碱化严重,连作病害防不胜防,出现了大棚菜越来越难种的现象;6)棚内滴喷灌等水肥一体化设施差、应用不佳,导致棚内水肥条件不良,有的甚至不及露地,出现很多有棚无膜、有膜不盖的现象;7)大棚周年综合利用不够,种植模式欠佳,生产效益不高。
  1.4 产业服务方面
  1.4.1 基层蔬菜技术力量薄弱
  区、县以下蔬菜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差,懂理论、有经验、能操作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少,难以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蔬菜生产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得不到尽快提高。
  1.4.2 科技投入不足
  蔬菜新品种、病虫绿色防控、平衡施肥、水肥一体化、设施栽培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投资乏力、推广力度不够。
  1.4.3 缺乏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1)缺乏蔬菜專业懂技术、懂管理的社会化技术服务队伍,以及配套成熟的市场化服务机制,不能为蔬菜生产环节提供必要的市场化服务。2)缺乏兼具服务和管理职能的行业组织,既不能为广大生产者提供产销信息、生产技术、物资供应等方面服务,也不能很好实现从业者的自控自律。   2 促进我国蔬菜生产健康发展的对策
  2.1 准确预警,建立有效调控机制
  当前蔬菜生产的首要难题是“种什么”,其次才是“怎么种”。如何发挥蔬菜产销预警机制的作用,协调好蔬菜全国性大流通与区域性小生产的矛盾,解决好农民“种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国家、省市、区县三级权威性蔬菜产销信息查询系统,实时预测、公布本区域主要蔬菜品种的产销动态,方便每个生产者随时查询自己所需的蔬菜产销信息;2)确保蔬菜产销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准确的市场预测基于准确的产销数据,区县级作为蔬菜产销信息的基礎,要成立专业的调查队伍,做好以下3个方面数据的准确采集:①本地不同季节主要蔬菜品种需求量(包括鲜食和加工),应考虑人口流动、出口量等影响因素;②本地菜的主要生产季节、播种面积、产量和销售方向(包括销往本地、外地的鲜食菜和加工菜),③外埠菜的主要季节、品种、数量及来源地;3)建立指导性调控机制。鉴于蔬菜生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应建立适于我国国情的蔬菜产销调控机制,各级蔬菜管理部门要把蔬菜产销调控列为主要工作内容来抓。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生产的指导思想,全国统一协调,制订出不同区域主要蔬菜品种的年度产销计划,并自上而下指导落实,使蔬菜生产由放任自流变为可导可控,逐步改变各自为政、盲目生产的现状,既要保障城市蔬菜供应,又要确保菜农的基本利益。
  2.2 注重实效,改革产业经营模式
  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优势。术业有专攻,提倡“经营专业化、规模适度化、效益最大化”,因地制宜,做好做精产加销各个环节,避免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加强各类经营主体横向联合,打造蔬菜产加销产业集群,实现现代蔬菜产业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1)家庭农场(或个体农户)应专注于产中环节,发挥其生产效率高的优势,根据自身条件适度规模经营,做到精耕细作、优质高效,为蔬菜产业提供基础支撑;2)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应专注于产前、产后环节,充分利用产销信息,结合本地特点,与农民开展多形式产销合作,更好地组织产品流通和加工,实现以销促产、产销双赢。探索以企业为营销龙头、个体农户为生产单元,统一安排品种、统一提供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的运行模式,推动蔬菜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化进程;3)社会化服务组织应专注于生产及配套物资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让更多的生产活动专业化、市场化,减少农民或业主的劳动强度和生产管理难度,推动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4)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适度开展休闲旅游,以商补农,进一步增强蔬菜产业活力。
  2.3 量化考核,优化用工管理方式
  针对万州区蔬菜基地基础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生产管理落后等现状,加强蔬菜生产用工量化管理,推行多种劳动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出工不出力”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不同蔬菜品种、栽培方式、生产环节,制订合理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工资定额标准,根据不同生产阶段和技术要求,灵活采取分段量化、全程量化或产品量化的用工管理方法,有效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用工成本,提高蔬菜生产效益[4]。如万州区七曜山地区的萝卜生产模式:土地由经营业主流转,进行必要的宜机化改造后,包给农民种植,种子、肥料、技术等由业主提供,记账核算,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按0.44元/kg收购,按667 m2产5.0~7.5 t计,农民每667 m2毛收入可达2 200~3 300元。由于采用机械耕地、开厢、铺膜,每个农民每季可种植1 hm2,毛收入达33 000~49 500元,日工资可以达到120元以上。业主负责收购加工、销售,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也很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实现了小农生产与规模经营的完美结合。
  2.4 因地制宜,优化蔬菜种植结构
  坚持“因地制宜,供淡补缺”的原则,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蔬菜。万州区蔬菜结构调整应突出三大特色,即:高山秋淡蔬菜,榨菜、辣椒等加工蔬菜,以叶类菜为主的城镇保供蔬菜。1)适地适季,合理布局,多种植特色菜。根据万州区特点,海拔400 m以下低山早熟菜区,冬暖、春早,适宜种植春早熟、秋延后和越冬蔬菜;海拔400~800 m中山晚熟菜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种植春晚熟、秋早熟和越冬蔬菜;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秋淡菜区,夏季凉爽,适宜种植春早熟和秋早熟的秋淡蔬菜;城市近郊多种速生绿叶蔬菜。2)关注市场变化,不种植跟风菜,巧种空档菜。针对主要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充分利用蔬菜产销信息,生产适销对路品种,“逢贵莫赶、逢贱莫懒”,不盲目跟风。3)量力而行,多种植精细菜,创造品牌菜。基础条件好、技术能力强、劳动力充足的,提倡种植档次高、投入大、效益好的精细蔬菜品种,鼓励创造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等品牌蔬菜。
  2.5 减施药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1)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蔬菜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制订和修订科学先进、实用可行的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并积极组织实施。目前万州区已制订了18个主要蔬菜作物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病害以农业防治为重点(选用良种、培育壮苗、合理轮作、深翻炕(冻)土、土壤消毒、平衡施肥、避雨栽培、深沟窄厢、合理密植、清洁田园等措施),虫害以杀虫灯和粘虫板诱杀为重点,优先使用生物防治,科学应用化学防治(对症用药、适时用药、轮换用药、安全用药),杜绝施用禁用农药,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用量。3)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和质量安全追溯力度,改定点定期抽检为不定期随机抽检、重点基地抽检为全覆盖抽检,建立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树立自觉守法意识。
  2.6 有的放矢,破解重大技术难题   针对当前蔬菜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积极研究和推广费省效宏的实用生产技术。1)推广以有机肥为主的平衡施肥、水肥一体化、液肥深施等先进技术,处理和利用好畜禽粪便,增加更多优质有机肥源,有效降低化肥用量。2)推广菜地合理休耕、輪作、深耕、培肥制度,用地养地相结合,有效克服菜地土壤连作障碍,避免滥用土壤杀菌剂;3)研究解决大棚结构轻便强化、棚膜除污、全膜便捷启闭等问题,保持棚膜较长时间的高透光性,降低维护成本,增强对灾异气候的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种植水平;4)加强山地、棚室等狭小空间蔬菜生产机械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山区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全方位推广蔬菜轻简化栽培技术,大幅度降低蔬菜生产用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2.7 加大投入,夯实蔬菜产业基础
  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蔬菜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以下几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重加强宜机化土地整治,以及道路、水利、园艺、贮藏、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质量第一,拒绝好大喜功,集小胜为大成,逐年建成稳定的、高质量的蔬菜生产基地,并加以有效保护;2)科技支撑方面。完善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蔬菜技术人员的充实和培养,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和推广蔬菜生产市场化服务机制,大力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全面提高蔬菜生产科技水平;3)运行机制方面。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新型经营模式,确保蔬菜产业健康发展;4)产业风险方面。探索推广以市场价格、灾异天气等为指示目标的蔬菜生产保险服务,保障蔬菜生产者的基本利益。
  参考文献:
  [1] 马兆红,司智霞.蔬菜供应新形势下,生产者如何积极应对?[J]中国蔬菜,2017(12):1-4.
  [2] 王娟娟.我国瓜菜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蔬菜,2017(6):1-6.
  [3] 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
  [4] 王爱民,王远全,邹瑞昌,等.南方山地蔬菜生产用工现状与优化管理对策[J].中国蔬菜,2015(8):11-13.
  [5] 陈永生,胡桧,肖体琼,等.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4(10):1-5.
  (责任编辑:敬廷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2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