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公共政治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言论和看法。但同时,网络舆论也可能对政治认同、国家和社会稳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面对网络舆论中出现的内容同质化严重、议题设置能力不足、权威声音的缺位和失语、公众情绪化表达突出等问题时,应当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并针对当前网络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疏通和治理,以此推动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问题;引导;对策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学者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1]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也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和态度的主要窗口。
  (一)事件当事人的发声
  网络舆论的形成并非是爆发式的,而是由一个导火索事件所引起,进而引发公众关注。在网络舆论形成初期,通常会有一个事件发出者,这是网络舆论的起始点,然而随着事件的向前推进,通常有两部分人的态度会日渐凸显,一部分是事件的知情者和当事人、官方媒体、政府和权威学者等,他们由于具有一手的消息来源和社会话语权,使得其言论可以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另外,在網络空间中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即普通民众,这与过去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截然不同,他们既不是事件当事人和知情者,也不是具有话语权的权威人士,但是他们善于从各个渠道挖掘并整理信息,并且乐意在网络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也促成了网络舆论的形成。
  (二)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及主流媒体的介入
  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及主流媒体的介入。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由于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使过去不出门便可知道天下事的梦想变为现实,与此同时网络世界也聚集了众多的舆论。当发生重大公共政治事件时,微博的热搜榜和微信各种公众号都会进行推送,这就形成了一种结构化组织。这种结构化组织,主要是指以权威人物为代表将个人意见整合成趋于一致的群体意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主流媒体也纷纷开设微博微信公共号,而网络大V等民间意见领袖也纷纷崛起,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对个人和群体意见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网民对于事件的关注及转发
  公众的关注对象,就是网络舆论的焦点以及新闻报道的诉求点,如果一件事情的发布无法吸引公众的眼球也就无法形成舆论。但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争论都能够形成网络舆论,只有当参与讨论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覆盖面达到一定的范围,讨论的客体足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且能够对相关的政府机构产生影响,这样的议论才能够真正成为网络舆论。在网络世界中,信息呈现海量化的趋势,很多信息会被湮没,因此网民对于事件的关注和转发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网民不对事件给予关注,那么网络舆论就无法形成。
  二、公共政治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政治事件由于关乎人们切身利益,因此容易形成公共话题引发人们讨论。而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民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也滋生出很多问题。
  (一)内容同质化严重,议题设置能力不足
  网络舆论的同质化是指网民以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或心理特质为基础对事件产生习惯性的看法。而舆论的表达是公众现实利益诉求在网络世界的能动性反映,这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宣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有公共政治事件发生时,一些自媒体公众平台或权威媒体的微博、微信平台会对其进行迅速的报道,加之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公众可以在线发表评论和看法,甚至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然而在网络世界中,公众整体的媒介素养偏低,这就极易造成对某一舆论的跟风,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同质化严重,这不仅减少了各个群体间的交流互动,也不利于多元世界观的形成和建构。另外,当前政府部门和权威媒体对网络舆论议题设置单一,多表现为对主流价值观的弘扬或是政府作为的褒奖,缺乏创新,形式呆板。
  (二)权威声音的缺位和失语
  当前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把消息的迅速性和及时性发挥到了极致。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终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消息来源。然而,正是因为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时具有这种低门槛的特点,在某一公共政治事件发生时,为了吸引广大网友关注而赚取阅读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发布一些极具诱导性的言论,再加之公众本身对事件的“刻板印象”,以此来激化公众情绪,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而当某一公共政治事件出现多种声音时,公众在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之下往往会出现真假难辨的情况,这时往往更需要权威声音,例如相关的政府工作部门、专家学者和专业的权威媒体等。但是,在以往的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中,权威声音在舆论形成初期经常处于缺位和失语的状态,公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对事件产生猜测和怀疑,这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而这种权威声音的缺位与失语也说明了我国一些政府部门以及主流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缺少准确判断、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公众情绪化表达突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整个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观中关于“地球村”的论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网络舆论既是社会现实在网络上的真实表达,同时由于网民在网络世界中处于匿名状态,网络舆论又成为公众情绪化的一种异化表达。在网络世界中,当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为博取受众眼球和赚取阅读量的现象无处不在,不自律、极端化的信息也充斥着网络,这使得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和言论被淹没,不实言论被放大并广泛传播,谩骂取代了合理的质疑。公众在网络世界中的情绪化表达,增加了其对信息认同判断和难度,使得公众难以形成社会共识,甚至产生与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   三、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舆论引导,是政党、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社会舆论,根据社会意识形态或价值观进行导向互动,以引导更大范围达成社会共识,带有明显的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导向。当前,网络已成为公众进行信息传递和意见表达的主要阵地,因此要立足于现实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对网络舆论信息内容的引导
  出现消极负面的舆论导向归根结底是由于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造成的,而想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相关的政府部门就应该紧紧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提高信息回应的速度,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不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并反映客观世界。一方面需要建立长效舆论引导机制。政府部门构建一体化的舆论应对工作体系,强化对网络民意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准确及时地设置公共议题,并对网络上带有引导性、煽动性的负面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问责,加强社会治理的力度,引导主流的舆论方向。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信息内容及时公开。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紧紧把握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提高信息回应的速度,完善信息发布机制,不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
  (二)对网络舆论传播方式的引导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监管模式和舆论传播体系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舆论结构以及舆论引导方式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将舆论生态格局构建为主流舆论场和多种形态舆论场并存的局面,从而使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互为补充、互为发展,最终走向相互建构的过程。因此,政府应该在继续完善传统民意表达渠道的基础上,加大网络表达渠道的建立,解决“数字化鸿沟”等问题。当前,网络技术的进步给了多元化的网络舆论更大的发展空间,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同时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多元化的网络舆论的建构,这就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拓宽公众发声渠道,关注民间声音,了解公众诉求,及时准确地对公众目前的问题和质疑进行有效的引导。因此,一方面需要构建多元化舆论传播体系。加大网络表达渠道的建立,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拓宽公众发声渠道,关注民间声音,了解公众诉求,及时准确地对公众目前的问题和质疑进行有效的引导。另一方面加强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加强网络媒体主流化建设,促使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氛围,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三)对网络受众的引导
  舆论引导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公众的引导。除了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化,媒体议题设置的多样化,还要不断加强公众的自律意识。首先,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让公众自觉意识到网络舆论对国家、对社会、对普通公民的重要性,引导公众自觉地规范自身的不当行为,净化当前的网络环境。其次,媒体部门要加强对舆论的把关,同时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主流舆论导向的接受能力。最后,公众应当在网络环境中不断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在网络世界中的媒介解读能力和批判能力,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建言献策。只有公众的自律意识逐渐加强,才能使公众自觉成为正确舆论导向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引领者,减少网络舆论空间治理的难度。
  (四)通过立法监督网络舆论
  如今,网络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发泄情绪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对于网络舆论,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依法管理,弥补当前网络管理的法律盲点,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通过立法来监督网络舆论,不仅可以对不法者进行法律制裁,做到公平正义,以此来规范公众在网络舆论中的不法行为,而且也有利于塑造权威政府,进而推动法治中国的建构。另外一方面,也要提升政府在网络引导方面的法治化水平。强化法治、弱化人治一直是构建法制中国的奋斗目标,但是法律的最终实施者依旧是人,所以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法治化水平,就是提升其对网络舆论法律性质的认识,更有利于监管和网络舆论中的不当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杨宇,网络政治舆论的疏導与治理[J],湖北大学学报,2014(03):92-95
  [3]徐家林,网络政治舆论的极端情绪化与民众的政治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3):174-177
  [4]夏德元,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的良性互动[J],当代传播,2016(23):41-43
  [5]李卓芪,我国政治舆论监督的规范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