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班级活动设计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班级活动”的开展能够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但就目前而言,许多一线班主任在“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方面没有过系统的研究与思考,导致许多“班级活动”浮于表面。本文对小学阶段“班级活动”如何开展,进行浅要说明。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活动;实践育人;综合素养
一、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重视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语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由此可见,“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以前灌输式育人的位置。
二、现状分析:
1. 对于“开展班级活动”思想意识不到位。许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或教学工作中,以“讲授”、“灌输”为主,觉得开展活动是浪费时间,对班级活动的开展没有系统地思考或研究,甚至是没有开展过班级活动。
2. 活动没有目的性、系统性、实效性。有的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时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班级活动的“目的性”,没有仔细思考过班级活动的“实效性”,或是开展的活动之间没有联系,不成“系统”。散漫、杂乱的班级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形成,并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实践研究:
“实践育人”,也可以是“活动育人”。比起灌输式的育人方式,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其中,更能够起到教育意义。作为小学班主任,能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切合学生需要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点。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小学的班级活动谈几点看法。
(一)班级活动要具有系统的目的性:
班级活动不同于其它短暂性的活动,只需要短期目标即可。一个班的发展时间是六年,那么班级活动的目的时效性应该是六年。同时,班级活动的目的应具有科学性,要在《课程标准》或是“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围绕其中的某一个点展开。
例如,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提出了对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哈弗的一项实验表明,沟通能力强的孩子在成年之后,成功率比沟通能力弱的孩子高50%。由此可见,沟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这项能力只靠课堂学习、灌输式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那么,针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不同的年级,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能力,我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如下:
范例1:一年级第一个星期,与四年级进行了“大手拉小手”联谊活动。四年级与一年级一对一制作水果拼盘,在活动中,孩子们需要大胆地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进行交流、合作。
范例2:一年级第二个星期,进行了“手掌画作品拉票活动”。学生们完成作品以后,需要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向陌生的哥哥姐姐们“推销”自己的作品,为自己的作品拉票。从而达到训练他们沟通能力的目的。
范例3:二年级才艺展示周,其中的画展,以小组形式向全校拉票。拉票对象不仅是同学,还有学校的老师们、参与的家长们。如何说服别人将有限的票数投给自己,这对孩子们的沟通能力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依托几次活动,学生们走出教室,亲身实践,善于交流的孩子能体验到学习之外的成功带来的喜悦;不善于交流的孩子也在努力尝试突破自己。
(二)班级活动需回应班级实际问题
上面说到的目的要有系统性、科学性,除此之外,活动还应该回应班级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班级活动不是随意设计的,它应该和班级问题相伴相生。即当班级出现某一个问题后,我们作为老师不该只是单一的灌输式批评教育,而是要以这个问题为契机,设计解决问题的相应活动。
范例1:本班在學习过程中,多次出现了“抄错生字”、“写反数字”、“读书漏字错字”等现象。这些错误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同学的学习,这已经不再是个人错误,而是“班级问题”了。面对这样的班级问题,作为班主任,我设计了一次“家校合作·提升能力”的主题亲子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短课观摩(体现学生预习朗读的错字漏字)、汉字抄写(家长和孩子一起抄写,一起亲身体会仔细观察的方法)以及亲自朗读(课文朗读,错误出局,体会正确读文的方法)三个环节。通过活动,孩子们意识到了自己平时的大意,以及对学习不够认真严谨的态度是影响自己进步的最大因素。
范例2:“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会生活也提出了要求,结合平时班级卫生打扫不干净、书包整理不到位的问题,我设计了“学会生活”班级课程活动。在校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相关教学,最后通过比赛“整理书本”“收拾文具盒”“清扫地面”“衣服折叠”等几个项目,调动学生的劳动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从方法上指导学生把事情做得更加规范。
很多老师会觉得,教学工作已经很紧张了,专门拿出时间来进行班级活动,会耽误教学时间,得不偿失。其实,当我们的班级活动能够回应班级问题,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时,我们就会发现,班级活动会成为我们管理班级的一剂良方。
(三)班级活动应依托课堂进行延伸
班级活动除了要回应班级实际问题,还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甚至可以是课内教学的补充与升华。
范例1:一年级数学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而学生因为年龄太小,很少接触人民币,反复地认识人民币需要花去大量的课堂时间。于是,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认识人民币,我们学科整合,开展了一次“认识人民币·美食分享”亲子活动。由家长们开设美食市场,孩子们拿着教学纸币在市场中购买自己喜欢的美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己出示相关面值的纸币,在涉及找零时,需要自己计算。如果没有零钱,需要自己到一旁的“附小银行”进行兑换。通过这一个活动,学生们在亲身的实践中快速记住了人民币。
范例2:语文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设计了每年一次的“亲子阅读节”活动,为期一周。学生们通过制作书卡推荐好书、讲故事、绘本课、绘本展等活动,从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这样课内延伸至课外,课外又对课内形成补充的班级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而尝试在亲身体验中去弥补知识,没有比这记得更牢固的方法了。
总而言之,班级活动应该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目的,在班级不断暴露出来的问题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活动体系。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班级活动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它承载着“育人”的重担,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活动育人,教育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时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