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我同一性认识构建高中生生涯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格发展理论提出青少年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通过对石家庄市918名高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梳理出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现状特点。针对现状,学校需利用生涯课堂、个体咨询、实践活动等生涯教育手段,以同一性理论为指导,帮助高中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体验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确定适合的生涯教育方式,助推高中生的同一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2-0014-03
一、自我同一性的含义及研究
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最早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其是指青少年将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形成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埃里克森认为,形成稳定连贯的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期(12~20岁)的一个中心任务。
玛西亚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动力、能力、信仰有充分的了解,能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工作、意识形态、承诺等能够深思熟虑,可以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以及能对未来自我发展作出自己的决定。
如果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及时整合起来,或深感自己没有能力做出选择时,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导致其缺乏主见、厌学、抑郁、孤独厌世及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是青少年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心理任务。
我国最早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展开研究的是张日昇教授,他在1993年出版的《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中开始关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问题。1998年,孙名之翻译了《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由此埃里克森的青少年同一性理论受到国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已经发表的同一性研究的论文内容来看,关于高校学生发展的研究较多,中学生同一性问题研究的内容较少。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依据埃里克森的观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发展,而且对他们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也具有舉足轻重的作用。
二、石家庄市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现状分析
2018年4月,课题组对石家庄市职高、普高、重点高中三类学校的918名高中生进行了自我同一性问卷调查。所用量表由加藤厚1983年编制,张日昇教授于1989年对量表进行了修改,并于2002年指导其学生陈香对问卷再次修改,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所得结果适应于12~25岁青少年。结果如下:
统计结果显示,重点中学(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正定实验中学、平山中学)的学生具备同一感的人数均高于普通中学(石家庄市第12中学、石家庄市第49中学)和职高。而同一性拒斥和分散的分布规律恰好相反,其中同一性分散的学生在职高学生中比例最大,同一性拒斥学生在普通中学中比例较大。
拒斥和分散表显示,目前石家庄市高中生中同一性分散的比例远高于同一性拒斥。
同一性分散和拒斥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很少觉察自己的情绪,不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此类青少年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对未来不抱希望,往往会逃避思考问题或者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表现为缺乏主见,没有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做事情刻板与肤浅,应对事件的能力较差,习惯于按着父母的想法学习、生活,易遵从他人(包括父母、宗教群体等等)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与父母关系亲密,遇到事情易询问父母,并采纳父母的建议。他们喜欢有组织、有秩序的生活,习惯于尊重权威。
三、生涯教育助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
高中生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趋于成年人,但心理发展程度不一,尤其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社会、家长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情感需要及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而当发现自身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时,他们易出现焦虑、悲观的情绪。
生涯教育包括了人一生的全部教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从广义上讲,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属生涯教育的范畴。从狭义上来看,生涯教育包括个体团体生涯辅导、生涯发展课程、与生涯有关的探索外部世界的各种活动等。学校为高中生开展生涯教育,能为青少年正确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人和社会等外部世界提供专门的引导,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为树立青少年理性生涯发展态度、培养青少年合理有序的生涯决策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生涯教育。
(一)生涯课堂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明晰个人需要
生涯课堂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生涯选择和发展理论而设计的团体活动课程,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可系统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
在授课内容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践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利用约翰·霍兰德关于人格类型与之匹配的环境类型理论,设计模拟任务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倾向;二是利用舒伯的“生涯发展论”介绍生涯广度和生涯宽度的发展思想,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多种生活角色,使其主动思考自己期望的角色、明白各种角色的投入因素;三是参照克朗伯兹“社会学习论”,为学生设计“我的成功清单”活动卡片,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特长,协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如能力倾向、性格、兴趣、价值观等。
此外,生涯课堂要充分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发学生觉察当下的需要层次,思考如何提高自我需要层次。生涯课堂还可以利用安妮·罗伊的个人需要影响职业选择的观点设计课程,让学生有意识地探究童年的经验和个人需要,使其认识人类依据个人需要而选择职业的道理。 (二)生涯咨询解决学生具体问题,调控不良情绪
高中生对自身发展有一定的认知,但其社会阅历较少,导致其认知多缺乏理性思考。现实生活中,高中生的理想易和父母的意见相悖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其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生涯咨询能为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设一种思路,即发掘认识自己的内在资源,同时也能考察自己的外部资源(社会需要、家庭人脉、国家政策等)。
例如某高二男生,性格内向,平时学习认真努力,文理分班以后成绩却一直下滑,父母心急如焚,而这位学生也因成绩不理想而倍感焦虑。通过生涯咨询,笔者了解到这位男生认为自己具备音乐天赋,希望学习小提琴,将来报考上海音乐学院的演奏专业。可是父母不支持他的选择,自己也认为选择学习小提琴不现实,理想与现实的长期冲突造成其情绪的困扰。
对于类似的学生困惑,生涯教师首先要寻找其生命主题,即其对自己的期望,其次教师要与学生探讨当下的生涯困境和实现自己生命主题的关联程度,最后教师需帮助学生审视生涯困境,使其重新寻找实现自己生命主题的其他途径。
(三)實践活动助推学生创造条件,实现自我
“生涯之学,即应变之学”。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实,也没有绝对的知识。世界是变化的,个人成长也是变化的,一个人的生涯发展是透过“自我”与其所处的环境而相互演进的。生涯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解释自己的需要,增强重塑自我的勇气,让学生自己描绘人生蓝图。学校可开展职业体验、职业访谈、父母职业角色示范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涯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学生可养成多角度灵活看待理想和现实的思考方式,进而做出合理选择。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关注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的达成,可促进其个人的健康发展,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需利用生涯课堂、个体咨询、实践活动等生涯教育手段,以同一性理论为指导,帮助高中生在人生关键时期体验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助推高中生的人格成熟,有效疏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使其正确对待当前的学业问题和即将面临的生涯问题。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
[3][美]Reardon·Lenz·Sampson·Peterson.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侯志瑾,伍新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冬梅.阿德勒心理健康思想解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5][美]琳达·塞利格曼,劳里·瑞森伯格.如何选择有效的心理疗法[M].项锦晶,张 丽,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