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金华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地方学校具有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明显优势,因此探索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地学校,在当地学校非遗教学场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探讨在地方学校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正当时。
  关键词:金华;地方学校;活态传承;工匠精神
  基金项目:本文系金华市社科联2018年度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以浙江金华的非遗传承为例”(YB2018171)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被我们再认识,校园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势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的强有力支撑。因此,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和再造的重要举措。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理念、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在我们身边,匠人无处不在,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中,“倔强”而“执着”的那一部分人,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除了利益的追逐之外,多了一份单纯的诉求。工匠精神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十年如一日、反复磨炼方成器的信仰。工匠精神强调“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精神的校园培育就是要在教学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坚守培养“工匠之师”的培养目标。
  一、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认知及传承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非物质文化已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民间传统非遗项目为例,探索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当地学校,在当地学校非遗教学场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探讨地方学校学生对金华本土非遗文化的认知、传承问题,探讨在地方学校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优势、路径和方法正当时。
  金华本土非遗文化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工艺美术之乡”等美誉。金华布艺、金华剪纸、金华婺剧、龙舞、十八蝴蝶、婺城棕编等本土非遗文化都体现了金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几年来,金华市非遗中心组织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各地选择颇具地方特色的婺剧、金华道情、东阳木雕、婺州窑等作为非遗传承项目。全市现有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4所,金华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35所,所传承的非遗项目涉及8大类20多个品种。
  为了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生生不息,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签订了结对协议。为普及非遗知识,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如东阳市聋哑学校编写了《歌山画水东阳神雕》、义乌市畈田朱小学编写了《义乌道情》等。如何让金华本土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让学生了解金华本土非遗文化的发展历史,使其对金华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当下应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实现路径
  (一)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参与性”传承
  从非遗的定义和特征来看,“活态传承”是非遗生存的希望,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将拓展学生素质教育新领域。通过专家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演出等手段,让学生感受非遗文化,从而认知和热爱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应当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多元化的实施渠道。把本土文化具体项目落实到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参与性”传承,可以形成完整的地方课程教育体系。如组织学生深入本土非遗文化聚居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每一个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及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需要学校制定计划继续深入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合作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校园里开花结果。
  (二)高校教育阶段应该“专业化”传承
  如金华地方高校可以将东阳木雕与工艺美术、装潢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进行深度融合,金华婺剧、竹编、剪纸、兰溪贝雕和浦江麦秆贴画以公选课和素质拓展课形式开设地方课程并编写地方课程教材。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同时高校的木雕社、竹编社、蛋雕社等学生社团组织成立,新兴媒体录制微课堂视频课程,通过微博来实时教学,这些都是校园“活态传承”路径之一。如今网络直播、手机APP、网络游戏等的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以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网民,带动非遗“活”起来,种种话题都成了人们思考的焦点。
  如何在高校建立“支点”推广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更多人关注和認可传统文化也是校园“活态传承”的好路径。如黄小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现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经常来校进行民间木雕技艺相关知识讲座,带领大学生在当地进行调研采风,使大学生们拓展了视野,获得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艺“工匠精神”的当代校园培育
  (一)非遗活化传统教育
  切实有效地搭建培育“工匠精神”实践性操作平台,笔者认为是金华地方中小学特别是本土高校“活态传承”的必经之路。如何培养具备合格“工匠精神”的师生队伍,在学校弘扬“工匠精神”以及营造工匠作风的校园学习氛围有那些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政府和学校应当支持鼓励工匠们走进校园,主办一些非遗文化方面的专业讲座,向学校师生普及非遗文化知识,引领工匠精神的示范,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师生在自己所归属的领域持续创新也是本课题研究内容。如金华地区的义乌市现有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6所(包括14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其中4所学校所传承教学的非遗项目是义乌剪纸,其余学校所传承教学的分别为义乌道情、婺剧、陶瓷制作技艺、义乌百子灯制作技艺等本土非遗项目,学校在课程方面将非遗教学与美术等相关课程结合,编制非遗校本教材,每周授课1至2节课,主动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美院教授等非遗专家进校园授课,培育和建立非遗教师队伍,非遗课程多次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盛一原,永康锡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金华市首届八婺工匠,2013年,创办浙江省非遗宣传展示基地永康锡雕馆和浙江省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并收徒数名,同时积极到永康职技校等传承教学基地义务开展传承教学工作,为永康锡雕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非遗在“进校园”的过程中深化为“进课程”、“进教材”和“进课堂”。   (二)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应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多方互动模式
  非遗传承人是工匠精神的载体,以“执着”守护非遗,以“坚守”丰富非遗,非遗进校园是工匠精神的传承途径,金华的各个中小学校通过开展风筝节、剪纸比赛、陶艺实践等活动,婺剧、道情、百子灯、木活字印刷术等非遗技艺的展示展演,与金华非遗零距离对话,给每个学生心底播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如义乌廿三里第一小学将剪纸艺术和风筝技艺完美融合,义乌稠城第三小学的创新发展婺剧和阅读,参加浙江省未成年人“戏曲阅读经典”比赛获二等奖。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传统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每次去浙江师范大学给学生讲座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个别化、阶梯式教学。金华的各个中小学校及本土高校应和当地地方非遗中心本土非遗传承人签订三方协议,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中心对学校进行非遗教学指导,非遗中心针对学校非遗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核,非遗扶持经费应由前几年的平均补贴机制转变为考核补助机制。金华地方非遗建设应以“校园”为支点,以“工匠精神”为轴心,以“非遗梦”为动力,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多方互动模式,将金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四、结语
  文化传承是金华地方学校的一大功能,弘扬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发展路径非常有意义。金华地方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坚定将非遗文化、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其为坚定文化自信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梁学敏.提高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及传承意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
  [2] 邵思逸.大學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及其保护与传承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龚春英.地方高校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研究[J].长 春 大 学 学 报,2016(4).
  [4]张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5]王子山.高职院校创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J].职业,2017(25).
  [6]陈颖.地方高校对温州本土文化的认知及传承[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作者单位: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