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传播的困难以及改进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当前,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但如今高职院校面临学校形象与学生学习的内容衔接出现偏差,‘工匠精神’理念缺失等问题。基于知信行模式理论,在改进高校问题的措施上分别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引导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出发,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共同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播。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传播的困难;改进措施
  The difficulty of spreading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s improvement measures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has gone from a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calling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but now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ing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image of the school and the content of students' study. The lack of the idea of 'craftsman spirit' and so 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faith and action,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problems are to construct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guide the core values of craftsman spiri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in ter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1  前言
  以“工匠精神”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寻,其中有关高职院校的有488条,教育行业的领导者们对于高职院校给予热切的期望,希望将“工匠精神”与实际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培育出有理想、有信念、合格的祖国未来接班人。工匠精神贯穿我们的生活,要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从课程的趣味性进行提高,也要培养合格的教师,增加教师的教学水平。
  2  高职院校传播“工匠精神”的困难
  2.1  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误区
  “工匠精神”从远古相传至今。但是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工匠精神”的教育与教学改革过程中,还是非常容易陷入误区。学生对于精神概念的理解与实践操作主次性的区分存在着差别,需要更好的区分清楚以便于更好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教育的理念上容易以宏观取代微观,造成以偏概全的状态。目前重视职业的培养胜过对精神的寄托,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是两者相互包含,是一种种属与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逻辑上承前启后,在内容上相互依存。对概念的误解容易造成对字面解读的错误,以至于实施后的不完整性,我们应该从一始终,抓其最深刻的内涵,而不是单单以字面的含义来判断事物的对错。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引导者,是高级的表达形式,职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承载者,因此培育学生要以职业为核心,以工匠为最高标准。然后把两者加以融合,达到完善的目的。
  专业的融入度不够,实践操作性低。在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解范围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在对专业人才的市场调研下,市场的人才需求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充斥社会和学校的各个角落。“工匠精神”的实际操作性已经与学生的课程设定和学生的自身情况脱轨,导致于学生存在一种学了没法用、学了不会用的状态,整体的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低下,无法达到为现代科技创新培养高金坚人才的需求。
  2.2   高职院校社会形象的问题和目前政策的束缚
  中国作为制造强国,自身是需要工匠精神为领导的优秀人才共同铸造。城市形象的建设、技术产能的提高,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为国家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形象的差异与国家政策的束缚,给“工匠精神”的传播造成了阻碍。
  具备工匠精神配备的师资还相对薄弱。在培育“工匠精神”中,就必须配备一只完整的教学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是培育的摇篮,对于高职院校的老师们来说,每一次创新理念的培养,都是一次改革实践的挑战。但是,高职院校所具备“工匠型”的师资缺乏,数量不足是首要的问题,大部分的院校配备师资只要求教师有教学水平,但其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做要求,甚至部分院校产生“一师多用”的现象,教师超过自己正常授课的时长、教授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知识,导致工作量积累,能力缺乏、实践性不完善等问题。
  2.3  价值的培养和文化环境的缺失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存在着多样性,对价值激励的认知与文化环境存在着误区。学校、企业之间应该存在着密切的互动,而目前高职院校恰恰与企业之间缺乏溝通,导致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力不从心。
  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的效果收入较小,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方案在制定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走向存在着好处。但是企业在参与学校多方面的教学过程实施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企业注重于培养技术型与实践型的人才,在教学的途中对学生加以灌输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的价值观,导致于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上注重与结果的导向,偏向于利益化,使得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确对待事物的方式。而提前进入企业学习让学生产生提前进入社会的错觉,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最后带来的质量和服务也会令人堪忧。
  3   “工匠精神”培养的道路选择
  工匠精神的培养,起源于企业,成长于教育。要想加强工匠的培养,必须先从教育着手,高校需培养创新型技术性人才,作为“工匠精神”的承载者,高校应该担起重要责任,为培育高技术人才而努力。
  3.1  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的不完整化目前是存在的首要问题,部分高校的课程培养人才方案单一,以至于培养的人才知识性能实践操作性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工匠精神的了解缺乏知识专业性。在教育层面上,高校作为工匠精神的载体,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的体系,丰富课程的内容,增添实践的操作性。在实践操作上,高校应与企业相合作,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避免单一化,采取多元化。运用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术,培养技术型全能人才。在思想上,普及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将工匠精神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工匠精神”
  教师资源的配置目前在高校的建设中排在首要的地位,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一个辅助的作用。而现阶段,各高校引进的人才当中,青年辅导员居多,他们的年纪较小,与学生的沟通无障碍,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强,还能更好的与学生打成一片。但是,这也存在着一部分的问题,青年辅导员的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知识能力欠缺,所以这需要对青年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的培训与引导,让他们尽快的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与教学目的。
  3.3  “工匠精神”要与实践和我国文化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传播“工匠精神”的时候,需要同我们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相结合,不能抛弃传承的经典。如今许多“工匠精神”的教学也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具体实践操作性低,我们可以与乡村教学服务或志愿者服务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尝试的传授给需要这些知识的孩子。这样即可以加大“工匠精神”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又可以加大“工匠精神”培育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而且要想把“工匠精神”的传播与完善发展完善,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用自身的文化发展带动“工匠精神”的整体,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徐 健. 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极致绽放[J].江苏教育,2015,(44):38-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