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为了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和质量保障机制,使得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分别调查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和用人合作企业,明晰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工匠精神培育实际效果、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机制、工匠精神培育质量保障机制等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在人才培养全要素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整体效果;强化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薄弱环节的工作力度,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全面提高;统一学生工匠精神考核评价标准,科学制定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工匠精神培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机制;质量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8-0064-05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突出中国智造,这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人员积极参与,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助力国家经济建设,推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工匠精神培育进行了系列研究。国外方面,Kinjerski VM等[1]认为,对于员工来说,工匠精神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能感受到职业意义,产品可靠,追求卓越,服务他人,为组织做出贡献。Kinjerski VM等[2]研究还发现,员工职业精神更多地是在工作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其比例要超过“与生俱来”“受特定事件激励”,因此,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对于激发并训练相关职业情感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方面,杜连森[3]、王雯等[4]对德国、日本、瑞士工匠精神的起源、发展和培育进行了研究,提出要借鉴三国工匠精神培育经验提升我国的工匠精神培育水平。姜汉荣[5]、查国硕[6]对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现代价值意蕴进行研究,认为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是“匠心”“匠术”“匠德”,“工匠精神”现代复兴是当今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能否实现转型升级,并提出“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一种全民价值观,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汤艳等[7]、王靖高等[8]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认为存在思政教育不够、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工学结合不力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思政教育、建设校园文化、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等对策。路宝利等[9]则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回归“匠道”、嵌入“课程”、融合“三维”的中国“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主要关注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培育措施研究,国内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对国外工匠精神的借鉴、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和对策、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等开展相关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涉及到了问题的应用层面。但没有深入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评价与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有必要继续开展和完善相关研究,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本研究以昆山市某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展开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与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结合数据分析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研究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经过了试调研,删除了有异议或无研究价值指标选项,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然后分别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师、相关企业管理者三方展开独立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和教师样本均来自昆山市某高职院校,企业样本来自该高职院校部分校企合作企业。分析方法主要采用EXCEL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26日至2017年6月18日,调查采用限定时间、当场回收的方式,调查结果真实可信。学生调查样本发放问卷282份,剔除无效问卷,实际回收265份,问卷有效率为94.0%。其中,男生、女生分别为134人、131人,占比分别为50.6%、49.4%;理工类学生、商贸类学生分别为141人、124人,占比分别为53.2%、46.8%;高职一、二、三、四年级① 学生分别为68人、80人、65人、52人,占比分别为25.7%、30.2%、24.5%、19.6%。教师调查样本57人,对象为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校管理者等,有效问卷57份,问卷有效率为100%。企业调查样本25人,对象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等企业管理者,有效问卷16份,有效率为64.0%。样本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三、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与质量保障机制调查
(一)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调查
调查学生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總体效果自我评价,调查选项采用Likert量表,分为五级评价:效果非常差、效果较差、效果一般、效果较好、效果非常好,相应赋值为1、2、3、4、5。表2显示,经贸类学生、理工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自我评价得分平均值分别为3.44、3.52,理工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自我评价要比经贸类学生高,这可能是由于理工类学生操作实训课程相对较多,在实践中增强了自己工匠精神水平,但经贸类、理工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自我评价无显著差异性(P=0.373>0.05)。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自我评价得分平均值分别为3.65、3.50、3.40、3.35,一年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自我评价要显著高于三、四年级学生(P=0.049<0.05),这与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在新生班级加大工匠精神培育力度有关。男生、女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自我评价得分平均值分别为3.56、3.40,男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自我评价稍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自我评价无显著差异性(P=0.061>0.05)。
比较学生、教师、企业管理者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的评价,学生、教师、企业管理者得分平均值分别为3.48、2.89、3.50,方差分析表明,教师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的评价要极显著低于学生和企业管理者(P=0.000<0.01)。其中,学生、企业管理者得分平均值都高于中间值3,但教师得分平均值要低于中间值3,说明学生、企业管理者都认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取得一定效果,教师则认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够理想。 (二)工匠精神培育实际效果调查
分别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管理者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后产生的实际效果,了解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后产生实际效果的评价,了解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怎样看待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后产生的实际效果,具体见表3。综合学生、教师、企业管理者三方评价,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后产生实际效果占比最高的前五项分别为:“培养责任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占比69.4%,“促进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提高”占比68.8%,“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合作意识”占比67.9%,“有利于学生树立未来发展目标”占比64.8%,“培养质量意识,追求精益求精”占比57.6%。
(三)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机制调查
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机制,具体见表4。认为“教师总结汇报”占比69.4%,“实习企业反馈效果”占比84.2%,“学校职能部门督查考核”占比77.0%,“学生自己评价”占比57.4%。对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机制的态度。选择“教师总结汇报”占比43.9%,“实习企业反馈效果”占比96.5%,“学校职能部门督查考核”占比61.4%,“学生自己评价”占比52.6%。调查企业管理者,了解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思考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机制。选择“教师总结汇报”占比50.0%,“实习企业反馈效果”占比87.5%,“学校职能部门督查考核”占比62.5%,“学生自己评价”占比75.0%。
综合学生、教师、企业管理者三方观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机制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实习企业反馈效果”占比86.4%,“学校职能部门督查考核”占比73.9%,“教师总结汇报”占比64.5%,“学生自己评价”占比57.0%。
(四)工匠精神培育质量保障机制调查
在学生方面,选择“学校与企业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双导师”占比46.4%,“对学生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和管理”占比45.3%,“学生课程学习中倡导工匠精神”占比66.8%,“校园环境具有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占比71.7%,“实践训练中强调工匠精神培育”占比72.5%,“具有工匠精神的同学优先选择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占比45.7%,“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管理”占比69.8%,“学校成立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管理机构”占比35.5%,“健全工匠精神培育管理制度”占比46.4%。
在教师方面,选择“学校与企业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双导师”占比70.2%,“对学生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和管理”占比52.6%,“学生课程学习中倡导工匠精神”占比61.4%,“校园环境具有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占比45.6%,“实践训练中强调工匠精神培育”占比71.9%,“具有工匠精神的同学优先选择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占比50.9%,“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管理”占比52.6%,“学校成立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管理机构”占比42.1%,“健全工匠精神培育管理制度”占比52.6%。
在企业管理者方面,选择“学校与企业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双导师”占比62.5%,“对学生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考核和管理”占比25.0%,“学生课程学习中倡导工匠精神”占比50.0%,“校园环境具有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占比87.5%,“实践训练中强调工匠精神培育”占比87.5%,“具有工匠精神的同学优先选择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占比50.0%,“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管理”占比62.5%,“学校成立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管理机构”占比12.5%,“健全工匠精神培育管理制度”占比62.5%。
综合学生、教师、企业管理者三方观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质量保障机制占比最高的前五项分别为:“实践训练中强调工匠精神培育”占比72.7%,“校园环境具有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占比67.6%,“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管理”占比66.7%,“学生课程学习中倡导工匠精神”占比65.5%,“学校与企业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双导师”占比50.9%。
四、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一是对于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评价,学生、企业管理者都认为目前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取得一定效果,但教师则认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不够理想。二是对于工匠精神培育产生的实际效果,学生、教师、企业管理者总体认为,主要表现为:培养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态度、促进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提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未来发展目标、培养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态度。三是对于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机制,学生、教师、企业管理者总体认为,首先应该是由实习企业反馈效果,其次是由学校职能部门督查考核,再次是由教师总结汇报,最后是由学生自己评价。四是对于提高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质量保障机制,学生、教师、企业管理者总体认为,主要保障措施有:实践训练中强调工匠精神培育、校园环境具有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管理、学生课程学习中倡导工匠精神、学校与企业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双导师。
(二)政策建议
1.在人才培养全要素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整体效果
本研究调查发现,三、四年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总体效果比一、二年级学生低,高职院校需要调整三、四年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方案设计中,在各环节加大对三、四年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力度。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要构建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要素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具體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实践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顶岗实习等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把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当成一个有机而统一的整体。此外,学校教职员工要在各自岗位上实践工匠精神,努力做出表率,以自身行为培育和引领学生,使得整个育人体系都包含工匠精神教育。总之,学生工匠精神形成是一个缓慢的系统过程,需要所有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只有每个环节都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整体效果。 2.强化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薄弱环节的工作力度,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全面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在培养责任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团队精神、树立未来发展目标、培养质量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但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推动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效果还比较薄弱,有待提升。其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说明学生身上的工匠精神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还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推动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不足,也表明学生的工匠精神还不能有效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不够,表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还没有促进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中工匠精神元素体现的还不够。培养创新意识不足,也说明工匠精神培育要形成创新能力相对较难。高职院校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在上述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创新培育方法,克服短板现象,提升薄弱环节培育效果,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全面提高。
3.统一学生工匠精神考核评价标准,科学制定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考核评价办法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评价应该统一标准,科学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力求多维全面考核学生。首先,细化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设计要既看过程,也看结果,注重实践、注重能力、注重德行。设计考核评价指标分为课程学习态度、理论考试成绩、思想素质状况、日常行为习惯、技能操作水平、顶岗实习表现等六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再设置若干具体可量化的二级指标,采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级评分制,由不同评价主体按照细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学生进行打分。其次,确定不同评价主体。根据本研究调查结论,评价主体依次是实习企业、学校职能部门、任课教师、学生自己,四个评价主体的评价得分可以按照4:3:2:1设置权重,在此基础上形成每个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综合评价得分。最后,制定奖励办法。对最后评分优秀的同学进行奖励,如评优评先、颁发荣誉证书、优先推荐实习企业等,通过奖优罚劣,在全校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教育导向,激励学生以践行工匠精神为职业生涯追求。
4.建立健全工匠精神培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精细化管理
强化实践训练。严格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方式,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操作要求,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生产出完美的产品,达到最佳质量标准,这个训练过程需要学生专注、执著、创新、奉献,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优化校园环境。渗透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学校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维度充分营造工匠精神氛围,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引领和熏陶作用,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对工匠精神的了解也会随之增加。
注重过程管理。过程精细化管理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非常重要,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强调工匠精神培育,从细节抓起,及时考核,及时评价,学生随时知道自己工匠精神培育的进展情况和实际效果,不断鞭策自己,没有一时一刻地放松,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自身学习和工作习惯,学生工匠精神才能有明显提高。
课程学习中倡导工匠精神。课程教学时,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課程目标和教学设计中。其中,专业课教学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渠道,教师应该根据相应专业课程性质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对技艺的执着、对品质的追求,思想政治、创新创业等课程也能够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有效传播工匠精神。
实行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为每一位顶岗实习学生都配备双导师,学校配备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等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人文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企业指导教师则由企业师傅担任,把学生当成徒弟,建立师徒传承关系,传授技艺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双导师共同努力,严格要求学生,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
参 考 文 献
[1]Kinjerski V M, Skrypnek B J. Defining Spirit at Work: Finding Common Ground[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04(17):26-42.
[2]Kinjerski V M, Skrypnek B J. Four Paths to Spirit at Work: Journeys of Personal Meaning, Fulfillment, Well-being, and Transcendence Through Work[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8(4):319-329.
[3]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3-17.
[4]王雯,王娇娇.瑞士钟表业“工匠精神”培育分析——兼论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33):75-77.
[5]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6]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7]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
[8]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62-64.
[9]路宝利,杨菲.王亚男.重建与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基于“中国制2025”[J].职教论坛,2016(34):5-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6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