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服务业是高职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之一,也是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主渠道。现代服务业对相关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更高,其发展发展需要依靠相关从业者职业精神“红利”来推动。培育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和发力点,如何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以适应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需求,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高职学生 职业精神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产品进入大规模消费阶段,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新型服务体系。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实现“服务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人才、智力的支持。2015年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为我国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动能。现代服务业是高职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之一,也是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主渠道。高职院校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更好的服务发展,如何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以适应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需求,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
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反应职业性质和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有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
职业精神是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指导职业实践选择的指引性力量,也是相关行业从业者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职业素养提升的先导性力量。因此,职业精神的培育对于从业者形成职业认知、遵循职业道德开展积极的职业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职业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职业性质和特征,不同职业领域的职业精神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在表达。
二、从业者的职业精神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殊意义
现代服务业无论从行业发展动能、产业经营模式、产业运营的灵活度以及产业集群化水平都区别于传统服务业。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推动下,现代服务业有着更为灵便的经营模式和更为集中的产业集群,这对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实现产业的低耗能高附加值。智力因素、人才效益、技术含量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凸显了“人才密度”效应,说到底,这一切源于对“人”这一能动要素的特殊贡献。而人在职业领域的能动性发挥必须依靠职业精神的塑造。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对相关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更高,对从业者的良好的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依靠相关从业者职业精神“红利”来推动。
三、高职院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岗位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适应力强、岗位胜任度高本应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但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传授而忽视职业精神的塑造,一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明显的“眼高手低”、“团对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足”等问题,致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层面远达不到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到企业中观层面再到学生個体层面都出现了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诉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校应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作为职业技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树立职业理想。由此,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也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和发力点。
四、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策略
1.分析现代服务业产业特征,开展职业精神培育的内容设计
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产业辐射度高、资源耗能低的特点,总结起来概括是对人的能动性要求高,对物的依赖度低。因此,在开展职业精神培育的内容设计时应立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人的潜能发挥。
第一,将学生个人成长放置于国家、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开展国际格局形势、国内发展大势、行业发展态势的形式政策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通过了解国内外行业趋势激发创新创业动能,形成职业理想和职业认知。
第二,将学生日常行为与行业、企业要求相衔接,开展“准职业人”行为能力塑造,进行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职场礼仪等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职场文化氛围,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
2.把握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研究职业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式给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以更宽路径和更多合力。高职院校本身通过学风、校风的建设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为学生职业纪律的形成奠定基础;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为职业精神的培育提供环境氛围。在具体操作层面,把握三个课堂,实施三个课堂联动,第一课堂的知识技能教育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将意识形态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结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担责的意识;在第三课堂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岗位中实习实践,将职业精神得以固化和提升。
3.兼顾利益相关者不同诉求,完善职业精神培育的评价体系
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实施效果有赖于评价体系的激励、促进作用,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实施的有效保障。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兼顾社会、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本人的不同诉求,设计多重角度、多维目标的职业精神培育评价体系,客观反映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和效用,同时能够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提供方向性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3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