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竹林的故事》中的“美”与“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废名《竹林的故事》中故事情节的分析,讨论了其中体现的意境之美、质朴人性人情之美,深入挖掘了在平淡叙述表层之下隐藏的哀情。
  关键词:竹林的故事;美;哀;三姑娘
  引言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原名冯文炳)于一九二四年十月所作的乡土抒情小说。小说以清幽的竹林为故事情节发生的环境,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写了农女三姑娘的日常生活,在营造乡村意境、赞美人物古朴纯洁美德的同时,表现对生活、生命的惋惜之情。小说中并非没有痛苦与悲剧,但是被化解在静穆的描写和三姑娘母女的平静生活中。
  一、《竹林的故事》中的“美”
  (一)意境之美
  《竹林的故事》開篇这样写道:“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初读此句,仿佛在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短短二三十来字,就展现了宁静的山村景致:潺潺流水、坚固堤坝、清幽竹林、质朴茅屋。如此轻描淡写,却传递着恬淡的韵味。没有夸张的修辞,没有绚丽的语言,真实表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样的描述,恰好与古朴纯洁的人物形象相符合,无形中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形态,给人以美的体验。再读下去,只见如此描写,“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水涨了,搓衣的石头沉在水底,呈现绿团团的坡……”乍见,不禁想到,河里怎么可能会有满河山水?仔细一想,原来,这是描写水中的倒影了,也从侧面描写了竹林周围的环境以及河水的如镜般的透明。此时才恍然大悟,竹林周围不仅有河,原来还有山。这就恰好应了那句歌词“有山有水有树林”了。“搓衣的石头沉在水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说明了石头上是有青苔的。这从侧面描写了水的静态意象,渲染了故事人物日常生活的画面,也以水表现了自然的美好,烘托出了人物的清纯质朴。接着,只见“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出,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直接描写了水的动态意象。其中,“摇网从水里探出”,使用简单的七个字就描写了打渔的景象,在自然环境中体现了人性的气息。“……茅屋顶上正在冒着烟,叱咤一声,躲在园里吃菜的猪飞奔的跑……”,此处的“烟”指的就是炊烟了,说明了茅屋里此时有人正在做饭。而“园里”、“吃菜”、“猪”说明了故事人物居住的茅屋附近还有菜园,还散养着猪,进一步丰富了故事人物的生活背景,展现出了平淡又不失生动的山村景致。此处,我们可以想象,猪是如何谨慎又大胆地从别处跑来吃菜了,也可以想象园里都种着什么菜。或者,也可以想象故事人物是如何追赶猪的。这必是一幅美好的画面。短短的一句话描写,充分体现了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也体现了人物生活的妙趣。再然后,“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显得这坝从远远看来是蜿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颗黑子了。”如此景象,在生活中最常见到。而正是这种普通,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说明了空间的转变。接着,“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以动衬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动的竹林景象。这样,便构成了诗性的竹林意境描述。
  (二)质朴人性人情之美
  《竹林的故事》中最能体现质朴人性人情之美的当属三姑娘与她的父亲、母亲。“……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此处,并没有使用过多的词语描述小姑娘的外貌,而是通过描写三姑娘的性格展现了一个质朴的、生机勃勃的三姑娘的形象。“……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前面过去,不一刻又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从走过去到“转来”、“不笔直”,说明了故事人物的踌躇,以及踌躇之后的决定;此处,以“老程家的”称呼表示故事人物,这恰好符合了现实生活中山村人民之间的称呼,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她对我们诉了一大串……现在只要有她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表现了“我们”与“老程家”之间的自然且友善的交往,也表现了三姑娘的母亲对三姑娘深沉的爱,期望她无病无灾,健康顺遂。写三姑娘跟着爸爸捕鱼时,这样描写三姑娘的行为举止:“……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蹦跳跳好容易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并不像寻常说法那样描述鼓掌,而是写手掌随着叫声热闹起来,既增添了画面的表现力,也引起了思考,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热闹法;从“捉住了”到“回望爸爸”,描写了三姑娘与父亲之间的相处,于细微之处体现山村父女之间的脉脉亲情,也表现了三姑娘的天真烂漫。同样描写三姑娘父女相处的还有“……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大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了酒壶……”等。之后,这样描写三姑娘:“……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的同月色一般……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过三姑娘穿过新衣……”没有浓妆淡抹,没有锦绣玉衣,有的只是“同月色一般”颜色的“竹布单衣”,以及与故事背景中的自然景象相融合的朴素淡雅。“竹布”从侧面说明了三姑娘的日常生活与竹林之间的关系。小说中提到,“我在祠堂住了足足六年之久”,彼时三姑娘十一二岁,而此处说“从未见过三姑娘穿过新衣”,说明了三姑娘的生活方式必然是简单、平静且无欲无求的,展现了质朴人性人情之美。
  二、《竹林的故事》中的“哀”
  (一)生命流逝之哀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恨长久、求不得。《竹林的故事》中的“哀”,源自于亲人的逝世。但是,废名并未直接表现出“哀”,而是通过平淡的叙述体现由“死亡”带来的“哀”。初次这般描写“从名字来看,三姑娘应该还有姊妹或者兄弟,然而我们除掉她的爸爸同妈妈,实在没有看到别的谁”、“……勉强带笑着靠近我们……”、“……本来还有两个姑娘……”,在如此简单的描述下,亲人的逝去似乎成为了一件极为寻常的事。“……绿团团的坡上,从此再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没有浓墨重染,只是一笔盖过。“再也不见”、“土堆”、“纸幡残片”在表示什么似乎昊然若揭。除了对老程的死亡进行如此隐藏性的描述之外,也进行了平铺直叙式的描述,如“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都没有了”。之后,以回忆式的叙述以及对比的表现手法,渲染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气氛,表现了三姑娘与母亲在面对亲人逝去时所表现出来的超然于洒脱。如“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自言自语这样猜着……妈妈正在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欢喜赶热闹……只是无意的吐出几声‘是’”。废名将“死亡”掩藏在平淡的语调之下,以近乎虚化的手法表现了生命流逝之“哀”,也展现了自己面对死亡的超然心态,尽显诗意与禅意。   (二)性格转变之哀
  尽管《竹林的故事》的故事虚化了生命的逝去,但是,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老程的死亡还是改变了三姑娘。“我们”初次见三姑娘时,她“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也会欢跃地随老程打渔,“蹦蹦跳跳”,玩游戏,还欢喜看赛龙舟。随着老程的死亡,三姑娘就变得“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也拒绝了堂嫂子们观看赛龙舟的邀请,就连和妈妈交谈时,也出现了“抱歉似的不安”。接近“我们”时,“是这样淑静”。废名对三姑娘性格的描述,没有一处描写三姑娘对爸爸的怀念,但无一处不体现三姑娘对爸爸的怀念。“……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都没有了”,“几乎没有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有,但是不多”。从侧面说明了三姑娘还记得老程。“……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多少次的……”,通过对三姑娘的心理描述,表现了三姑娘对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的追忆,从侧面反映了三姑娘并未忘记爸爸,只是將其埋在心里。小说中还提及到了三姑娘卖菜,通过对三姑娘卖菜时的肢体动作和语言神态,展现了三姑娘活泼到成熟的性格转变。如“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挂在肩上”,“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艰难生活之哀
  “老程除了种菜,还打鱼卖”,看似描写了丰富的山村生活,实际上反映了老程生活的艰辛。“……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大把红绳……三姑娘抢在手上……”,老程将头绳放在荷包里,说明对老程来说,头绳属于珍贵物品了,这从侧面反映了三姑娘一家的生活状况;“抢在手里”表现了三姑娘对头绳的欢喜,由于少见,所以欢喜。“……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直接描述了三姑娘家的艰难生活,也引发了人们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造成了家里只有一个杯子。“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这说明三姑娘过早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颗捆成一把”,“ ……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这些动作对三姑娘来说已经成为习惯,进一步说明了老程的逝去使得三姑娘不得不与妈妈相依为命,从而体现了艰难生活之“哀”。
  结语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竹林的故事》中的美,具体表现在意象之美以及质朴人性人情之美;《竹林的故事》中的哀,具体表现在生命流逝之哀、性格转变之哀以及艰难生活之哀。废名将深沉的悲哀融入宁静祥和的山村景致中,以平淡的语调揭示故事人物的命运以及性格的转变,展现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方存芳. 论《竹林的故事》的双重悲剧[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1):17-20.
  [2]贺仲明. 自然生命观下的美与悲———重读废名《竹林的故事》[J]. 名作欣赏,2010(15):4-7.
  [3]潘小山. 论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的田园风情及冲淡之美[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49-50.
  [4]甘林全. 《竹林的故事》中的“美”与“哀”[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4):114-116.
  [5]邓芳. 对苦难的双重超越——在当代意义上解读废名的《竹林的故事》[J]. 当代文坛,2007(04):171-173.
  [6]废名.废名集·竹林的故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