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过程:让学生理解知识更深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听评课活动中,往往看到青年教师数学教学存在重结果,轾过程的现象,一堂课下来就像在水上漂一样,没给听众和学生留下点什么有印象的东西,青年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情,备教材,应优化“过程”的设计,在“过程”设计时应注重知识的结构性,体现层次性,突出挑战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放慢脚步,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类推过程、建模过程。将教学推向深入,助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青年教师;数学教学;过程
  
  学校为提高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经常举办“大练兵”、“展评课”、“三课活动”等赛课活动,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青年教师理念新,有创意,但在落实四基方面比较欠缺,教案的设计上缺少细致的过程,上课时过程不落实,片面追求新意,花架子,忽略了夯实四基,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青年教师应进一步深化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注重过程的设计,教学中注重过程实施。
  一、聚焦问题,分析成因
  在数学教学中,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课堂活动存在着一些可供优化的方面。
  (一)“精讲多练”—— “精简”掉的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在听评课活动中,观察到的数学教学中,青年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预设好“核心问题”,缩短讲解时间,通过后面的练习来达到巩固的目的。如,教学解决问题课,教师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写出了解决的算式,也没作思路分析,就这样新知学习就算过了,然后是练习,这样的教学,没有分析问题的过程,整个解题思路是空白,而教师也不做必要的讲解,也不对解答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这样无分析过程的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也不突破,学生的基础就不过关。又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概念的习得是靠看书得来,而不是靠观察身边的角,指一指、摸一摸、做一做等操作活动来建模,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教师只重视周长的概念的结果,不让学生去亲自体验,不去围图形的周长,缺乏了操作活动,没得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建立是模糊的,“精讲”缩短了学生的认识、感悟方法的过程,多练逼迫学生成为做作业机器。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二)“背得到概念、公式就行”——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只看重结果
  一位老师在教学西师版六年级上册“较复杂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一课时,当学生正确写出解答方法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梳理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这道题的解答方法是: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用一个数乘1加几分之几的和,写成公式,然后让学生背几遍,教学就算完成。
  师: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又写成公式,让学生接着背几遍。
  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只要把公式让学生记熟,然后在作业中套用,也能取得好的效果,考试中有时能考高分。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没有通过自我体验最终内化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结构。
  (三)“學生已经会了,没什么教的了”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
  听课中,常常发现一个班上总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参加了各种学习班,对有些知识早就会了,如,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有的学生对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早就会了,教师就以为学生懂了,不用操作启发学生了,觉得没什么可以教的了,然后通过大量的刷题来巩固知识。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影响的,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实质进行真正的理解,没有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这样的学习并不高效,这也是学习过程不丰富,不深入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改进策略
  (一)备课时注重结构性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表征,通过对内容、过程、方法的综合考虑和设计,将学习活动融入到问题解决中。例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出示两个直接条件,请学生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很快能提出来,并用一步计算解决;然后,教师将其中的一个条件改变,还是这个问题,请学生观察与刚才题目的异同,让学生发现两步题是在一步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一步掌握简单和复杂问题的结构特征。
  再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通过特征观察,对比研究,从不同中找相同过程,帮助学生弄清楚认识角的一般途径,即从大量现实材料(各种形状的角)感知——寻找相同中的不同——归纳提炼,抽象命名角的各部分名称,反之又从各种形状的角来寻找不同中的相同,得出角有大有小,再通过操作活动——做活动角来体验角的大小,经过这样的过程教学相信学生对角的概念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体现层次性。
  教学中围绕核心问题,设计逐层递进的学习活动,教师要钻研教材,分解教学难点,通过设置分层的,有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拓展思维,比如教学“周长的认识”可以围绕什么是周长,怎样测量周长,周长有什么用这三个主问题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实现相关内容的结构化,这样的学习过程更注重提升学生面对具体内容时采用的具体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方式。
  (三)经历发现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往往有很强的探究意识,在给足学生研究的时间的情况下,学生会在“做”与“思”中发现新知,感悟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积累充分的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提供有力的智能支撑。例如: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在测量周长这一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测量,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材料要选择不同的工具才行,如测长方形、正方形可以选择直尺,测圆形则要选择毛线来围,再拉直然后测量。
  (四)经历建模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如教学“行程问题”这类典型的问题,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行程问题三个量中的任意两量,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可以创编两步、三步同类型的问题,通过创编数学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对行程问题的结构特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当然数学教学中不仅仅只经历这几种学习过程,还可以经历类推、反思等过程。
  三、结语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多给学生一点探究的时间,放慢学生研究的节奏,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类推过程,建模过程,并在课堂中进行充分的师生、生生互动,将教学内容推向深入,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与文献:
  [1]李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8(35):41-42.
  [2]何健妮.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J].才智,2018(33):39.
  [3]魏海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抽象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36):36-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