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空话、套话盛行,如何让现实进入视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多家长和考生对于高考作文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提前准备一些名家名言和时事素材套到题目上用就可以了。于是,事例丰富却没有分析阐释,文采飞扬却难见思维深度。更有甚者,不少培训机构训练学生写作,连文章结构都有口诀、套路。譬如,“第一段引用名言......,第二段对个人而言......,第三段對社会而言......,第四段对国家而言......,最后一段倡议升华”,文章鲜见个性思考,更罔论灵魂、神韵。
  我们以北京卷为例,看看这些年的命题趋势与考察能力的变化(见P67表格):
  仔细观察下表不难发现,相比于2002~2006年的泛概念作文,如“规则”“转折”“包容”“说‘安’”这类融通古今、包罗万象的大论题,从2008年开始北京高考作文进入材料作文的时代,而且所探讨的并非空泛的人生哲理,而是具有现实指向性的话题。所以阅卷组当年还流传了一个笑话,说2008苏轼已死,说的就是用一个苏轼的例子写遍所有作文题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背名人名言、套古人素材的“万精油”,在强调现实性、思想性的今天,已然失效。
  那么,如何能够摆脱大而空的套话,让现实的光亮照进文章,让思维的热度提升境界?我们需要多做一些思维训练,多一些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与思考,更要肯在文章内在逻辑上下功夫。有了真观点、强逻辑、热思考、畅文气,文章才能有指向现实的力度。
  1——培养阐释分析能力
  议论即说理,说理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不是简单的例论堆砌,而是要阐释例论如何能够证明观点。“讲道理”也不是给个结论就完事,而是要分析观点成立的前提依据和推论过程。
  无论是分析作文题目材料所给的事例,还是用自己准备的素材进一步论证,如果不能深入整体把握材料,提炼核心指向,阐释事例的原理、意义,就很容易断章取义地偷换概念、替换话题,或者给材料“贴标签”,论述空泛。
  我们以2012年北京卷为例: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类材料作文,材料围绕主要人物“老计”提供了富有层次的信息。很多考生匆匆看过,就从材料中抽出一两个关键词:“大山深处的孤独”“论庄重”“论责任”等。这么做很可能遗漏材料内部丰富的逻辑层次,且有脱离材料语境泛谈概念的危险。比如,写“论孤独”的同学写着写着,将老计类比于陶渊明,写老计甘于与山水为伴是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享受大山深处的恬淡生活,所以能够守得住寂寞,自有一番天地。这显然将材料中的人物扭曲、变形,材料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老计因为热爱自然而选择做铁路巡逻员的信息。这就是断章取义地提炼出“一个人”“独自”“大山深处”等词语,而忽视其他丰富信息,逻辑跳跃,强加解读的后果。
  其实,材料除了写老计的工作环境、孤独的工作状态外,还详细描述了老计的工作职责、工作态度,以及由此引来工作对象对他的回馈。提示语中“这一个个场景”特别概括出的三句话,提示学生从三个层面多角度地理解老计的行为乃至精神特质。老计的工作职责事关每一趟经过列车的安危,他的每一次排查关系到千万人的性命。但如此重要的工作却显得极不起眼,在山沟里,无人监察,亦无人陪伴。然而他依然一遍又一遍细致地排查路况,一次又一次庄重地举手敬礼。于是“老计”精神的价值就在此体现:平凡人物的伟大奉献、寂寞中的默默坚守、敬本职、敬生命,等等。而汽笛的久久回响也代表着社会对于这些在各自岗位坚守奉献的时代榜样的回敬、喝彩。
  如此全面地分析材料,才能把握住材料内部的逻辑层次,挖掘丰富的立论角度和内在的意义关联,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而不至于孤立地揪其一点,也不会强行引申到“万能的”李白、杜甫、苏轼、陶潜,从而陷入泛谈、套作的模式。
  2——关注时事提升境界
  纵观近五年的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全国卷的“中国关键词”“世纪宝宝”,还是北京卷的“新时代新青年”“青山绿水图”“说纽带”,无一不与现实紧密相连,切合高考作文命题的核心价值观:民族英雄观、家国情怀、文化传承、世界格局、时代精神、青年的社会责任、生态文明观等。面对这些时代命题,若无对于当下社会现状、国家格局的大思考,“少年中国”的大情怀,文章只能沦为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绝非仅是一段文采飞扬的排比句就能达到的气势。气势如果没有内涵不过是虚张声势。很多考生一写现实题材的作文就开始喊口号。“修辞立其诚”,只有口号却不真心认同,甚至不曾真正思考口号是怎么来的,这样的文章自然让人读来“假大空”。
  所以“浩然之气”是真理在我的自信笃定,是道义在身的信仰光辉。每一个现实问题、时代命题的背后,呈现的都是青年对自我价值、对自我在家国社会中的位置的真诚思考。说白了,就是在当代语境中探讨现实问题,在问题思考中呈现价值追求。
  书写当代命题未必就是引吭高歌、赞美时代发展,而应该怀揣着对于社会发展的热切愿望,在纷繁复杂的当代局势中呈现思辨性的审问与反思。
  例如,2017年北京卷“说纽带”,许多考生注意到勾连年度时事热点“一带一路”。然而若只是大唱赞歌“一带一路”好,是新时代的纽带,文章未免流于表面。如何“好”?新时代的纽带和旧时代有何不同?还需深入理解“纽带”的作用、意义,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中思考“一带一路”政策的必要性。
  因此思考这个命题时,不妨回到概念本身,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辨概念的深层内涵。纽带固然是一种力量的联结、人心的凝聚,可以互通有无,集中力量办大事。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万事万物连成一体同时也意味着“一方有难,风险共担”。所以,纽带也是脆弱的,需要多方维系。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思考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何以会酿成世界金融海啸,英国何以因为“脱欧”闹得举国不安?再从中美贸易战、“中国崛起论”的现实背景看,就能理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背后所承担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良性纽带的大国责任。再如,2017年全国卷I选择“中国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任务驱动作文。“读懂”当考虑两个层面的事情:一是向世界呈现怎样的中国;二是如何呈现以得到对方的理解。前者是对这一组关键词的理解,涉及对关键词的分类、组合,后者则需要在跨文化语境中思考言说策略。   显然,题目所给的关键词暗藏玄机,需要理解当代中国的不同领域: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环境问题、科技发展、国家形象等。更重要的是,这些关键词既呈现出时代的进步、发展,也不避讳当代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这就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辨空间和多元的思考角度。当共享单车与空气污染结合时,环保、绿色、可持续的理念呼之欲出;当京剧、广场舞、移动支付碰撞时,当代人的文化生活形态改变背后的科技生活、娱乐大众化、经典传承问题浮出水面。
  所以面对高考作文的现实指向,只要认真关注时事热点,理性地思考问题,文章本着“文贵有我”的真诚反思与担当,就不愁没有真观点、好内容。
  3——整体布局彰显思维
  文章结构训练应该有一定章法,但又不限于章法。所谓章法,即一般的思维层进。譬如,针对材料作文,我们有“引、提、议、联、结”五字口诀,即引材料、提观点、论证分析、联系现实、扣题总结。之所以有这样的口诀,是因为材料作文的观点是从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和层次分析而来,如此先分析材料再引出观点便不容易跑题、偏题。
  更宽泛一些,从论证的普遍逻辑看,议论文的文章内容构成无非是“是、为、怎”的结构。“是什么”——立论,提出核心观点,解释核心概念;“为什么”——论证,阐释分析观点成立的理由;“怎么办”——结论,提出解决方案或躬身自反。高考议论文未必要大家提出某个社会改进方案,但立论和论证是说理的核心环节。
  1. 有明确而清晰的观点
  某考生写“新时代新青年”如此开篇:
  “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理由感到幸运与幸福。”
  往下全篇文章历数了新时代的新发展:第二段写教育普及化,第三段写出行方便,最后一段做结:“总之,时代变迁让国家繁荣富强。国家的繁荣富强,也给生活在这个美丽国度的青年绝佳的发展空间。珍惜吧,新时代的青年们!”
  这篇文章读来大而无当,何也?其实文章从头到尾在罗列现象,而没有清晰、明确的观点。作文题目涉及时代发展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论述重点应该侧重于双向关系的判断:时代为青年发展提供了什么机遇与挑战?青年又应该在时代发展中承担什么责任?如果只是泛谈时代发展的诸多表现,如何能切实论证清楚与青年成长的关系?
  再看考场优秀作文开篇如何提出观点:
  “沐浴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我们从童年走向青年,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新时代里,新青年们唯有忠于自我,以同情同理之心待人,肩负社会责任与使命,方能建构命运共同体,充分发展自身,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观点围绕着“新时代——新青年”双向关系提出判断:青年应该如何推动时代发展,以下段落即围绕“成长为独立个体”“具备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2. 段落体现内在逻辑关系
  论证展开无非两种段落关系:一种为多个分论点并列式论述;一种为一个论点逐层推进式论述。前者看起来比较板正,但容易流于“摊大饼”式的刻板结构;后者更能凸显思维的层进,体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论述深化过程。
  依旧以2018年北京卷为例。
  如果主体段落着力于写“怎么办”——青年何以能承担时代发展重任,则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1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相连;2发挥所长,坚守吃苦奋斗精神;3眺望未来,勇于开拓创新。这三个看似并列的论点,其实内在有逻辑顺序:先立志关心,再努力奮斗,最后不能思维固化,还要创新发展。
  如果文章主体重在分析“为什么”——青年与时代的关系,则可以正反论述,或从双向关系谈。应注意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时代给青年的机遇,也反思新青年面对的挑战与问题。结合当下时代弊病:“不想长大族”“佛系青年”“网红”现象等,探讨青年逃避社会责任的病灶,呈现出一定的审辨性思维。
  课后练习
  1. 以下对材料的阐释存在什么问题?请尝试修改。
  列车的汽笛声是对老计最好的肯定与尊敬,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让他更加热爱生活。而不是整日郁郁寡欢地做着痛苦充满孤独感的工作。假如列车不给予回响,老计渐渐恐怕也会失去他人对他的肯定,渐渐地也许就会以消极的态度生活在深山中,最终了无痕迹地存在。列车给予老计的回敬使老计有了被肯定的感受,使他更好地活。
  (2)这样超乎常人的“守”往往伴随着孤独。老计一定感到过孤独,同样,翠翠的祖父老船夫也一定尝过孤独的滋味。这孤独或许会使人们放弃所坚守的,然而这孤独更能成为人们坚守到底的动力。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或是等来那个理解自己的人。姜子牙怀揣本领守了七十余年,伽利略、托勒密、麦哲伦等人坚守内心的信念:坚守全人类的真理,即使他们几乎是这世上唯一笃信之人。他们甘愿牺牲名誉甚至生命来捍卫之,依靠的也许就是那渴望传播真理的孤独。
  2. 请为“民族魂”下定义,突出概念的特征(民族+魂),并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中论述概念的多重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