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教育将如何变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面向未来,应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相适应,应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应从深度学习与知识建构到适应终身发展最终回归核心育人的极致样态。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除了现在和过去,剩下的全是未来。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教育如何服务当下?当大数据冲击校园,走进我们的内心,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无法回避的时候,一个新的教育时代正在开启。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慕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每一次与新技术遭遇,学校与教师都经历了亘古未有的挑战。
当下的学生在未来将要从事现在还没有出现的工作,使用现在还未产生的科技,解决现在还没有形成的问题。面向未来,教给孩子的内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人戏称我们的教科书是“用过去的知识教学生的未来”。这一切,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面向未来,教不胜教。
迄今为止,我们的教育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和教学决策。随着5G标准的落地应用以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
一、AI+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一种趋势
虽然未来不可预见,但未来的趋势是确定的。未来不是时间的概念,未来代表的是一种趋势和变化。我们学生的大脑不是U盘存储器,而是CPU。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备一个怎样的素质?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AI+智慧教育就是确定的趋势。在AI时代,我们需主动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推动智慧教育的落地,满足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需要,主动拥抱未来教育。把握未来教育的趋势让我们勇敢而自信的去面对未来的一切,用持续创新推动学校的变革,培养能够胜任未来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AI技术从来不是颠覆而是深度融合
真正的技术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数据分析。基于一站式、全终端、云定制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应用软件、智能硬件和开放资源,经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集成学生成长的大数据、班级管理的大数据、教师发展的大数据、学校运营的大数据和区域决策的大数据。大数据的分析和精准的判断,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对学生实施科学的爱、精准的爱等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是信息化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体现。
三、智能教育是科学、艺术,更是一种生态
一个国家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不打就垮。如何将AI+教育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等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朝向。教会学生在AI+时代广泛的互联网和大数据里进行辨认和筛选的能力,也是一种培养方向。我们只有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成长的更好,孩子才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我们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激励、唤醒和启发,这是对爱的教育的理解。
四、AI+智慧教育创造未来的人
参加2019广州“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让我们感受到“风的方向”,找到追梦的地方。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面对AI技术,我们已经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怎么样用的问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更好的教育。作为小学教育,通过“AI+”智慧教育,把学生从知识的消费者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让创造思维、跨界思维、审辨思维在小学阶段就埋下一颗颗种子,不仅让孩子成为“某种人”,还要“成为人”。因此,新时代呼唤“大教育”。让智慧要像云一样的流动,让改革要像山一样有定力,让孩子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育人的起点就是科学的研究孩子。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通过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和整合性,使我们的孩子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颈部以上的运动,而关注更多的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强化课程意识,明白菜谱比每一道菜更重要,使师生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的研发者,从文本载体型课程走向过程体验型课程,引领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
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过去把人变成机器,现在把机器变成人。未来的智慧学习、智慧学校、智慧教育要防止人对机器的依赖,让人变成人。在AI时代用技术强化人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人成为更高层次的人,使人在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演变中变得更加文明、充满智慧。
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让教育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让所有的孩子得到适合的教育、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未来视野、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以创新变革迎接教育现代化,办真正公平、优质、面向未来的教育,就是2019广州“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带给我们对“AI+”时代的教育将如何变革的深刻思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