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文教学多年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老大难”,笔者也深有感触。为化解“作文难”,笔者近些年在新课程写作教学的理论指导下,及早入手,努力在小学低、中年级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阅读,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习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带领学生巧练笔,多练笔,让学生耳濡目染,学习想象、思考,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信和写作热情,力求“悄无声息”地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和写作兴趣。本文是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新课程作文教改实验,也是笔者教学实践的探索记录。
【关键词】小学作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作文是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语言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是同步的。
小学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版新課标更是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小学写作教学对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打好语文素养的基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但是,在我国小学乃至中学,作文难、作文教学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培养小学作文兴趣的策略研究”的目的是根据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理念和目标,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降低写作初始阶段的难度,从小学低、中年级开始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习作的自信心,培养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长期以来,学生叹“作文难”;语文教师叹“作文教学难”。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最新调查,40%的中小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
教学专家说:“作文难,难就难在它依赖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文教学难,难就难在作文指导的方法与策略上。”
如何化解这两个“难”,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依据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理念和目标,这些年在小学低、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笔者在学生面前经常诵读的一句话。
1.诱导阅读
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学校开设的阅读课、班队活动课抑扬顿挫地给学生读书。
一年级,笔者给学生读《台湾儿童诗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听到“黑板你好可怜哦!许多人都在你脸上乱画。把你的脸弄脏了,不知道你的心里会不会不高兴?”他们大笑之余说:“儿童诗这么有趣!”有的说:“我也会写!”(还真的写了好几首)。听童话听寓言他们随着故事情节喜、怒、哀、叹。意欲知道得更多,他们纷纷在课后端起了课外书——如此诱导他们自己去读儿歌,读童话,读神话传说……
二、三、四年级,笔者在班上读《读者》杂志中的美文,读《新语文读本》中的中外名著,读亚米契斯《爱的教育》,读《品德故事》,在学校开展的“诗文诵读课”上带领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学生也或订购或借阅或购买在课外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读《读者》,读《爱的教育》,读《窗边的小豆豆》,读《名人故事》,读《唐诗三百首》……同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中外经典书目,引导他们学着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班里,笔者会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会,让同学们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会布置学生写“ 月读书汇报”,让学生汇报在这个月中读了那些书,哪本书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平日看到学生手中阅读的好书或我推荐的阅读书目之外的好书,笔者都会不失时机地给大家宣传,既引导学生留意同学手中的好书又打开了学生更广的阅读视野也使阅读者心中喜滋滋更爱阅读了。
认识成语了,笔者让学生每日抄一个课外积累成语,顺便知道它的意思;爱读儿歌的,笔者请他们课外找儿歌,诵读儿歌,抄儿歌;认识对联了,笔者让学生到课外找对联,读对联,抄对联……学生在找寻中、诵读中、抄录中兴致勃勃地积累。
学习课文,笔者会随文布置学生查资料,阅读相关文章、书籍(低年级时请家长配合指导);同时让学生把有关资料、好文章、好书带到学校来展示或交换读。学生边读边学着记下好词美句,学着交流阅读收获,不知不觉也有了语言的积累。
2.指导“拿来”
从听读儿童诗开始,笔者指导学生们模仿、借鉴。“黑板会不高兴,天空也会不高兴,想想他为什么流泪呢?你也可以写写你心中的诗句啊!”“小豆豆的心思这么多,你想对她说什么?愿意把你的心思告诉她吗?”“‘忐忑不安’是指因为害怕或紧张心里七上八下,心神不定。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那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怎样才会不可怜?你想怎样帮助她?说一说,我们也来编故事!”……至于那些独具特色的开头、结尾,别出心裁的构思,精当美妙的描写,富含哲理的语言,都一一告诉孩子可以学着“拿来”,融入自己的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慢慢习就自己的习作语言、习作思路。
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耳濡目染,不学以能”,他们也渐渐试着思考、想象、抒情,自己的独特感受自由表达,从而促进他们在习作中有创意地表达。
二、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这句话道出了生活艺术的真谛,也道出了作文的真谛。
1.引导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并且在第一学段提出“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提出“留心周围事物”;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因此,一年级时,笔者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秋叶黄了,观察妈妈的头发( )了,观察大街上的招牌、广告……二年级,教学生把《我的发现》写下来……三年级,笔者具体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带他们去学校的植物园观察每种树不同的叶片、树干、树冠;观察自己的模样、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观察家里养殖、种植的动物、植物;观察新建设的清远北江双桥;四年级让他们观察爸爸吃饭的样子,妈妈收到母亲节礼物时的动作、神态,观察清远新江滨公园与旧江滨公园有什么不同;五、六年级指导他们写诗歌,接龙《班级日志》《班级故事》,写科幻作文,甚至自己编报纸,写校园小说…… 低年级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观察图画和事物;中年级教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细致地观察事物。利用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特点,一点点、一步步,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教学生逐步学习观察生活的同时,逐步扩大观察的视野,让学生伸展到外界信息的接收,打开信息之窗,让学生收集信息,交流信息,筛选信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以求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2.指导描写
观察之后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说说,推举代表在班里说给大家听听,告诉学生们:把你的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怎么想的写下来就是习作。因为观察的事物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他们乐意去做、乐意去听、乐意去看,也乐意动笔写下来。
在写作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有许多东西可以写,顺手拈来都是写作材料。并且,教学插曲、课间同学间的纠纷、班里的闹剧、爸妈的笑话……我抓住生活中的每个契机随时提醒学生:这件事很有趣吗?可以写进日记(或习作)吗?继而指导他们用准确的语言描写事物,反映信息,使自己的习作更加具体生动。
学生的眼睛越来越亮了,感官越来越敏锐了,观察生活越来越细致了。他们去触摸含羞草,他们去看雨,他们去听风声,他们认真观看电视中的新闻故事,他们的笔写得出一点点生活的影子了。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一年级策略
一年级初入学的学生进入了拼音王国,同时开始了识字。我适时告诉学生们为了学好汉语拼音在校要讲普通话,在家至少与一位家人讲普通话,而且最好用普通话把学校里的事告诉家人;不会使用的字或词,可以请家人写出来教教你。学生觉得很新鲜,很有趣,他们不知道,其实这是笔者布置的“口头日记”作业。有教学专家说:“会讲就会写”,笔者希望他们先学会讲。
布置“口头日记”之余,笔者鼓励学生去做“绘画日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在画下“注解”。逐渐地让学生连词成句,学写一句完整的话,记下自己想说的话。
同时,教材中许多与写话相关的铺垫性、基础性练习,如读句子、补充说句子、扩展说句子、用词说句子、抄写句子、仿写句子,等等,笔者都很重视。这些写话训练努力做到既讲究方法也强调灵活多样——放手让学生写,并不提具体要求让学生畏难。让学生感到写话的内容随处可得,写话很有趣。对于学生写的话,以鼓励为主,批红星、画红花、画笑脸表扬好句子,把学生写的妙句子读出来、贴出来,让学生越写越带劲。
2.二年级策略
二年级的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带领学生复述故事、诵读诗文、表演课本剧、想象续编故事、根据多篇课文串编故事、说家乡画家乡赞家乡、做贺卡写祝福……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改造教材,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学语文,学语言。
二年级学生开始学写日记。笔者不强求学生日日写日记以至怕记日记,而是有计划有指导性地布置学生写“周末日记”,让他们写这一周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者是观察到的美丽的风景、印象深刻的人,甚至自编儿歌、童话。一句话写明白了也不错,能够写几句话就更好,只要肯写,只要写出来了,笔者都给予“好!”的鼓励。当然,写得多的加批红星或红花,让他们愈写愈“勇”。同时布置学生经常帮家人做点什么,或者扫扫地,或者帮妈妈捶捶背,或者给爷爷倒杯茶,命为“感恩作业”。每日的“感恩作业”用一句话写出来,让大家分享的同时也练了笔。
3.三、四年级策略
三年级从“写话”正式进入“习作”阶段。我从来不会简单读读习作要求布置习作作业了事。教学习作初始,笔者在每一次写作之前都会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单元习作要求布置学生或做游戏或去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写“吹泡泡”就带领学生们玩吹泡泡游戏,布置他们回家与家人玩吹泡泡游戏,叫他们留意自己是怎样制作泡泡液的,观察别人吹泡泡时的动作、神态,看看自己吹的有多大什么颜色,飘到哪儿去了,感受自己玩耍时和玩耍后的心情;写“校园一景”,就让学生分别去观察自己认为的校园中最美的一处风景,同时自己也亲临每个景点分别指导学生们观察植物园的花草树木的形状、颜色,三角花园的小径、景观树的特点,书香阁的石桌石椅、花草树木、石刻名人名言的特色;写小动物就让学生们与父母去实地观察或观察自己家、亲戚家养的小动物……回到课堂上让学生们把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心里想到的说个够。
笔者尽力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每次的习作要求不高,不设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开手脚,敢于表达。
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写片段训练,并逐步练写简短的记叙文。因此,三、四年级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生活的同时,笔者还训练學生想清楚思路:写什么?怎样一步步写?经过观察、思考后再指导下笔。同时笔者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立见解和独特的感受,使学生乐于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在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同时,笔者逐步落实基本的写作规范,教学生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分段表述”“语句通顺”(课程标准要求)等等。鼓励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同时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把作文和做人统一起来。如一位学生写《假期最愉快的一件事》时,写“我”与小伙伴比赛爬花园里的大假山一事。比赛规则是谁先爬到山顶谁就是“老大”,就可以有许多“特权”,其他小伙伴得老老实实“俯首称臣”。笔者在肯定他写的爬山比赛过程很生动、具体的同时私下询问他:什么是“老大”,真正的“老大”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才能让“手下兄弟”心服口服?从而委婉地指出其思想内容的可改进之处。
在激发“写”的兴趣之余,笔者鼓励学生出版“个人专著”:把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的自己得意的习作、小练笔打印出来,设计封面,装订成册。这些个人“专著”放在教室书柜里供同学阅读,既让小作者有了成就感,也让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此外,笔者鼓励学生投稿、参赛,班级网页、本地报社、少儿报刊、小学生作文网都有他们的习作的影子。习作的发表,“专著”得到同学的热捧,无形之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热情。 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语文课程标准》说: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而,整个小学低、中年级阶段的写话、习作教学中,笔者一再提醒自己不苛求学生“笔下生花”,但求学生有写的自信、有写的热情、有写的欲望。
从一年级的“口头日记、编故事,二年级的说话、写话到中、高年级的小练笔,从仿写,续写到课堂习作,笔者有条不紊地给学生布置着说、写练习;从说学校,说同桌,说老师到“保蛋日记”“运动会日记”“爸爸小时候的故事”“妈妈的唠叨”“ 的童话”等等,学生“笔耕”不断。笔者及时把学生的“达标”习作宣读,张贴,装订成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如,小羡的《保蛋日记》在《清远日报》发表更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记得教一、二年级时一提“作文”二字,学生便面露恐惧:“三年级要学写作文哦,笔者的妈妈说‘好难’噢!”而三年级过去了一半时,笔者欣喜地听到那个原先讨厌动笔的学生说:“老师,我喜欢写习作!”笔者高兴地看到习作课上,不等笔者把要求讲完,许多同学跃跃欲试,开口想说,提笔想写;笔者开心地看到每布置一个有趣的小练笔作业,许多学生便雀跃欢叫……
潜移默化的教学实践让笔者真切地看到学生心中写作自信的花儿开了,写作兴趣的花儿开了,相信不久的明天,写作的个性、写作的创意、写作的能力花儿将朵朵开放。
五、培养小学生作文兴趣教学实践的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点拨思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求知途径;授以学法,能够保证学生终身受益。
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教学实践中,在小学低、中年级笔者及早入手,改变“教材是唯一教材”的观念,努力超越教材,不但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带领学生旧教材的内容进一步延伸、重组、再创造,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语言,打下坚实的文学素养基础。同时,降低难度,降低对写作规范的要求,让学生提笔不觉得难,不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人人喊“难”的事,不知不觉踏入“作文”之门。
此外,笔者改变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课堂的观念,把学生的视野拉得更远,拓宽学生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学习观察生活、观察世界,让习作教学走进童心、走进生活。努力让学生充满激情,让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进过一系列的指导和训练,多读多看勤思考爱想象,逐渐有了写作的自信,有了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成为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
六、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貴在得法。”在小学低、中年级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想象、爱动笔,自然而然就培养起了他们作文的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290.htm